登录 | 注册

对政协个旧市十二届五次会议第117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市卫健局 发布日期:2021-11-29 浏览次数:

九三学社个旧市委: 

  你们在政协个旧市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锻造职业平台,发展医疗经济,稳定个旧市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的第117号提案,已转交我们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加快推进“医共体”建设,锻造优秀的职业平台 

  (一)加快推进“医共体”的“服务一体化”、“责任一体化”、“利益一体化”进程。尤其是推动三级医院对二级医院(妇幼保健院外)、乡镇卫生院开展“紧密型整体托管”进程。 

  开展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当前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方向。其目的是通过组建市域内紧密型医共体,深度整合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将二、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医疗机构延伸和拓展服务,实现优质资源互补和共享,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有序就医格局,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省和试点县名单的通知》等系列文件精神,个旧市被列为全国567个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之一。2020年8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共同印发了《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评判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试行)》,对全国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建设监测对象和方式、监测报送工作流程、指标内容、工作要求等做了明确要求。

  1.责任共同体推进情况。一是党委政府主导。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市长为组长,市委组织部部长、分管卫生健康工作的市政府副市长为副组长,市委办、政府办、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编办、市发改局、市卫健局、市医保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审计局、州生态环境局个旧分局、市场监管局、市人民医院、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个旧市中医医院共16家单位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卫健局,由分管卫生健康工作的市政府副市长任办公室主任。2020年1月份制定印发了《个旧市紧密型市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保持“政府办医主体责任、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医共体成员单位法人资格、单位性质、基本功能定位、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人员身份、人事关系”八不变的原则下组建了由市人民医院牵头,州第三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传染病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11个乡镇卫生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紧密型医共体。二是医共体理事会有决策权。医共体实行理事会负责制,在市医共体领导小组的领导下,2020年3月份成立市紧密型市域医共体理事会,同时作为紧密型医共体的决策机构,理事会各成员单位与牵头医院签订医共体协议书,制定《个旧市紧密型市域医疗卫生共同体理事会章程》,负责紧密型医共体所属医疗机构的总体规划、运营方针、资产调配、财务预 决算、收入分配、人力资源管理等重大事项的决策部署。理事会是医共体的最高议事机构,在区域卫生规划原则指导下,负责医共体的总体规划、运营方针、资产调配、财务预决算、收入分配、人力资源管理等重大事项的决策部署。医共体理事会设理事长1名(由市人民医院院长担任),常务副理事长1名(由州第三人民医院院长担任),副理事长4名,理事7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下设办公室在个旧市人民医院,抽调专人负责理事会的日常工作。 

  2.服务共同体推进情况。一是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为持续推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保障机制日趋健全,市医共体理事会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于2020年6月3日印发了《个旧市紧密型市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方案(试行)》,结合医共体实际,建立和完善内双向转诊管理制度及分级诊疗制度,上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双向转诊工作,建立转诊绿色通道,医共体理事会牵头医院免收救护车接运诊查费。截至2020年12月我市县域内就诊率99.93%(2019年99.99%,同比下降0.07%);县域内住院人次占比83.30%(2019年80.84%、同比上升2.46%);县域内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占比36.66%(2019年36.45%,同比上升0.21%);市域内下转率为6.64 %(2019年为5.74 %,同比上升0.90%);市域内上转率2020年1.64%(2019年为1.9%,下降0.26%)。二是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统一核算。2020年6月份医共体理事会制定了《个旧市紧密型市域医疗卫生共同体财务管理办法(试行)》,按照先易后难原则,从乡镇卫生院抽调6人在市卫健局专门设置了财务核算中心,对11个乡镇卫生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统一管理和会计核算。三是医防融合不断推进。2020年6月份制定印发了《个旧市紧密型市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及《个旧市紧密型市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中心工作实施方案》。在医共体内成立了“医共体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中心”,组建健康与慢性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专家团队,根据医共体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中心工作方案,自去年5月份以来,医共体慢性病管理小组先后组织50余名专家到基层医院开展业务培训,指导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慢病管理中心”“心脑血管救治站”及“基层医疗机构发热哨点”建设。 

  3.利益共同体推进情况。按照“总额包干、按季预拨、结余留用、超支自负”原则开展医保打包付费改革,将城乡居民医保资金打包给医共体。2020年全市城乡居民医保打包额度为:15387.67万元,医共体实际产生城乡居民医保费用合计17951.47万元(其中:门诊统筹支付1986.68万元、市域内住院统筹支付11357.39万元、异地就医统筹支付4490.55万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116.85万元);经手工核算后2020年医共体城乡居民医保统筹资金超支2563.80万元。2021年1季度预拔医共体城乡居民医保打包基金2010.14万元。建立医共体医保物价管理长效机制,采取切实措施对医共体成员单位基金使用、医疗服务项目、医用耗材、药品等医保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利用医保智能审核系统对600余人出院患者医疗费用进行审核,存在问题96人,占审核人数16%。抽查病历审阅41份,存在问题16份,占审阅病历39%。对存在问题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通过医共体全面监管,发现问题立即整改,有效避免了违规行为的发生。  

  为进一步促进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提升各成员单位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确保医护人员及时、全面掌握医保政策和智能审核规则。2021年3月10日医保物价管理组举办了内容全面、层次清晰、案例分析针对性强的“医共体医保物价人员业务培训会议”,逐条对医保审核规则及相关文件进行详细解读,结合临床分析了目前存在问题、潜在风险、改进意见,并进行现场答疑,起到了以案促改、以点带面、引领带动的作用。 

  (二)在委托管理期间,通过权责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确保个旧市的部分优秀医疗资源(如市人民医院的“五大中心”、重点学科下沉到大屯、鸡街两个重镇,形成有力的竞争态势,吸引当地病人回流、虹吸外县市患者慕名到个旧市域内就医。 

  1.成立管理小组、实施分类管理。搭建理事会组织管理框架,制定并完善了医共体财务、绩效、人力资源、慢病管理、分级诊疗、妇幼健康、中医管理工作方案,在医共体理事会内成立了医疗质量与安全、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医保物价、财务绩效、药事、健康与慢性病、中医药、妇幼健康九个管理小组。 

  2.多方筹集资金、推进医共体信息化和“三大中心”建设。2020年个旧市人民医院通过引进合作模式,由中国移动红河分公司投资450万元开展医共体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11家乡镇卫生院及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信息平台已完成安装并投入运行,基本实现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信息与市人民医院信息互通。今年1月份印发了《个旧市紧密型市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区域心电诊断中心建设、区域影像诊断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由市人民医院出资85万元购买区域心电中心静态网络所需设备共15套配置给11家乡镇卫生院和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层医疗机构配置动态心电血压计8台,区域心电前置机(服务器、65英寸显示大屏等)配置于市人民医院。截至4月份,静态心电有5755人次、动态心电有559人次的诊断。10个乡镇卫生院配置了DR机,在逐步完成DR机房建设和相关许可证办理的基础上,以成熟一家开展一家远程影像诊断的思路,推进区域影像诊断中心工作。依托医共体理事会牵头医院与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的基础上,组建了远程会诊中心,通过“一对一”的疑难患者病例指导,实现了为百姓提供在家门前就能享受三甲医院服务的便利。医共体远程会诊中心于2021年3月11日开展了首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远程会诊。同时,“三大中心”通过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心电、影像报告进行质量控制及远程病例指导,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心电、影像和临床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 

  3.实施等级医院创建。近几年来,全市高度重视公立医院等级创建工作,把医院等级创建作为提升服务能力的有效抓手。个旧市人民医院通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先后完成了胸疼中心、脑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帕金森病诊治中心建设;产科、妇科、骨一科、骨三科、内分泌科为省级重点专科;神经内科为省级重点培育专科,普通外科为州级重点专科;肾内科为市级重点专科;中医科被评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院内设25个省级专家工作站和25个专家基层工作站。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三级甲等肿瘤医院,胸痛、脑卒中和创伤中心正在建设中。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为二级甲等专科医院。鸡街镇中心卫生院成功创建为国家推荐标准乡镇卫生院并成为全州第一家社区医院;卡房、大屯、老厂、乍甸、贾沙5家卫生院成功创建为省级甲等卫生院;倘甸、沙甸、锡城、保和卫生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卫生院,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鸡街、卡房、大屯、老厂、乍甸、贾沙、倘甸7家卫生院及城南、城东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了“慢性病管理中心”验收;城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卡房镇中心卫生院心脑血管救治站已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卡房、鸡街、大屯三家中心卫生院发热哨点诊室已通过州级验收并已投入使用。 

  (三)通过“医共体”建设,建立富有激励的财务管理机制及专技人员上下流动的人事管理机制,营造“待遇吸引人、事业留住人”的局面。 

  1.实施医共体内人员柔性流动机制。依托“紧密型医同体试点建设”平台,充分发挥医共体“三甲”医院及二级医院的人才、专科优势,积极探索医共体内人员柔性流动机制,医务人员可以在医共体成员单位内进行流动执业、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帮扶等,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特别是在2020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级创建评审中,从州三院、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安排检验、影像、口腔、中医、药剂、内科、外科、儿科、眼科、骨科等68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在紧密型医共体内多点执业方式对申请参加等级创建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结对帮扶和指导;通过开展结对帮扶,带动创等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思想意识、制度建设、业务能力拓展提升、安全生产责任、人员规范管理等方面都不断提高,从根本上明确落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级医院创建的目的和意义,极大提升了创等质量。2021年3月份开始又从州三院、个旧市人民医院检安排47名医务人员分别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对口帮扶。 

  2.多形式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医共体理事会制定了《个旧市紧密型市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人力资源管理实施方案(试行)》计划从2020年5月份到2022年12月份分三个阶段推进市域医共体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全面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综合服务能力。目前已开展第二阶段“努力建立基层初级医疗为主干,全科医疗服务为基础的分级诊疗模式”的工作。一是医共体理事会牵头医院对各乡镇卫生院进行了创伤专题培训,共培训282名医护人员;进行脑卒中救治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共培训114名医护人员;组建心脑血管救助站培训团队深入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带教培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心脑血管救治站建设。二是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需求为导向,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通过现场培训教育、远程视频教育和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为上下级医院搭建学术交流及沟通的平台,加强专科人才培养和技术辐射作用,带动区域医疗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2020年度继续医学教育来自医共体成员,共12679人次。三是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到医共体内上级医院进修,截至5月份,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22名医务人员分别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和个旧市人民医院进修。 

  二、政府支持及充分发挥专家协会作用 

  2020年底个旧市成立的专家协会是滇南地区人才建设的创新与突破。建议协会发挥其专家资源优势,有效发挥决策支持作用。同时利用行业内的优势成为注入外部动力的外联纽带,吸引高端人才来个旧市建立“专家工作站”。 

  在市委组织部的领导下,市卫生健康局负责牵头组建医疗专家委员会,目前医疗专家委员会共有114人,人员覆盖了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个旧市人民医院、个旧市中医医院、个旧市传染病院、个旧市妇幼保健院、个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个旧禾健儿童医院、芳华口腔医院8家医疗机构,全部是各医疗机构卫生技术骨干人员。 

  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也积极引进省内外高端人才来个旧市建立“专家工作站”。 

  (一)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自2012年以来,不断夯实学科建设基础,搭建学科平台,落实医院人才培养的“伴飞工程”,先后建立了15个专家工作站。分别是:2012年,建立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刘春晓教授专家工作站。2014年,建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龚树生教授团对专家工作站。2015年,建立钱浩教授专家工作站。2018年,建立云南省肿瘤医院黄云超教授团队专家工作站。2018年,建立云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张震国医大师工作室。2019年,建立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文亮教授团队专家工作站;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向述天教授团队专家工作站;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力元教授团队专家工作站;云南省专家工作站孙道远团队(上海市肺科医院)。 

  (二)个旧市人民医院。个旧市人民医院始建于1938年,是一家历史悠久,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目前共建立“专家工作站”29个。分别是:云南省科技厅“陆颖理专家工作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沈南专家工作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以及云南省人社厅“李高峰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另外医院与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张震国医大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蒋竞雄专家、南通良春中医医院朱婉华专家建立3个专家工作站;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立徐健、缪去雷、杜云惠、孟照辉、余化霖、韩丹、李彪、阮标、李会芳9个专家工作站;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建立王迎松、王剑松以及孙敏、龙奎专家3个专家工作站;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建立董旭东、金华、郭强、孙志为、王亚军、张云辉6个专家工作站;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建立陆永萍和张红2个专家工作站,昆明市延安医院杨莉专家工作站、云南省中医院张佩莲专家工作站、云南省肿瘤医院黄明专家工作站。 

  (三)个旧市妇幼保健院。目前共建立2个“专家工作站”,分别是:2019年10月与昆明市妇幼保健院谢露教授专家团队共同设立基层专家工作站;2020年7月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建立了“冯云专家团队工作站”。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建设由于受现行体制机制的影响,同时也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抓手,虽然运行了一年的时间,但与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还有差距,与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还有差距。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是: 

  (一)医共体信息化平台无资金来源,推进难度大 

  由于辖区内各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仅限于本地和本单位实际需求和工作,导致系统之间、机构之间、临床与公卫等信息资源无法共享,不适应当前“大卫生、大健康”发展理念,所以“信息化平台”是医共体建设的重要支撑之一。建设“互联网+医疗”的医共体诊疗系统,除有利于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在医共体成员单位之间的运用外,还可以调整优化全市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区域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与资源下沉。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预计需要投入经费3000万元左右(其中,前期投入约2000万元,其他可后期逐步投入)。由于各级财政无资金投入,仅靠牵头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无法满足当前信息化建设需求。同时,目前系统只能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信息与市人民医院信息互通,市级二级医院、州三院还无法与市人民医院实现互联互通。 

  (二)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突破 

  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建设由于受现行体制机制及人社、财政、医保等政策的影响,特别是我市辖区内公立医院主要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公益二类医疗机构中又存在财政拨款70%和50%两类单位,要实现“行政、人员、业务、财务、绩效”等统一管理还需要相关行政部门在政策上有所突破,财政上有所支持。再比如:由于受基层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和基本药品目录的制约,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实用的药品品种数量与二、三级医院相差很大,已成为患者向下转诊的主要障碍之一,这个问题也是下一步要着力从政策上探索研究统一医共体内用药目录、统一药品采购机制等问题的关键环节,以保证下转患者用药连续性。 

  (三)市域外有序规范转诊转院仍难以实现 

  一是州医保局、州卫健委《关于调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二级定点医疗机构转诊转院就医待遇政策的通知》只要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到县外州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不符合和未办理转诊转院手续的,二级定点医疗机构基金支付比例由80%调整为74%。”,对三级定点医疗机构未做要求,所以未从政策层面解决市域外有序规范转诊转院问题。二是医保资金定额有限,加之无相应试点政策倾斜,外出就医人群随意性加大。2020年城乡居民医保异地就医统筹支付共计4490.55万元(其中:省外异地统筹支付64.24万元;省内州外异地统筹支付806.66万元;州内异地统筹支付3355.13万元;零星报销统筹支付264.52万元),州内异地就医统筹支付占异地就医统筹支付总额的74.72%。三是丰富的医疗资源和便利交通给群众就医可选择性加大。由于我市紧邻州级行政中心,特别是大屯、鸡街、沙甸等北部片区乡镇直接与蒙自市比邻,群众就医相比到市区比较方便,直接导致县域内住院人次占比下降。2020年我市县域外就诊人次达10589人次,其中大屯(3577人次)、城区(2464人次)、鸡街(1525人次)、沙甸(911人次),主要流向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占比24%)、蒙自市人民医院(占比15.55%)、其他市域外医院(26.42%)。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2020年8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共同印发了《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评判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试行)》,对全国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建设监测对象和方式、监测报送工作流程、指标内容、工作要求等做了明确要求。下一步,市卫健局将按照评判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的要求,结合实际,继续向各级党委、政府、各级行业部门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进一步整合全市医疗卫生资源,不断提升全市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 

  (一)抓紧开展医共体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建设 

  医共体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是加快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信息互联互通,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共享,实现对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财政、人事和绩效等实施有效分析和管理的前提;监测指标体系中县域内住院占比、县域就诊率、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占比等26个指标必须通过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后做到实时统计、自动统计,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要进一步优化基层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建设基础上,做好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系统的互联互通,完成患者双向转诊服务,完成患者就诊信息和公共卫生信息的采集、记录,形成患者唯一ID为索引的终身健康档案。 

  (二)继续抓好“五大中心”建设 

  在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充分发挥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信息化平台情况,按照先易后难原则,完成心电诊断中心、远程会诊中心建设基础上,再分步实施远程影像、远程检验建设,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在紧密型医共体成员单位之间的运用,强化市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的技术辐射、医疗质量安全和管理水平的带动作用,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实现市域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并逐步实现消毒供应中心信息化建设。 

  (三)有序规范转诊转院,实施分级诊疗 

  为确保转诊转院规范,在《医共体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方案》基础上,组织人员结合实际制定我市基层常见病、多发病防治指南,明确紧密型医共体内市、乡两级疾病诊疗目录,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医共体内部和市域向外转诊管理办法,建立医共体内双向转诊管理制度,制定严格、规范的转诊流程,以便控制好市域外就诊人员,实现医保资金的结余留用。同时,由牵头医院抓好医共体成员单位医疗质量监管,将传统的对单一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管转变为对市域医共体的监管。 

  (四)继续推进人员统筹管理和柔性流动机制 

  一是推动专家下基层。进一步细化医共体内行政、人事、业务管理办法,积极推动专家下基层,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专家工作站,发挥上级医院人才、专科优势,对基层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和帮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二是推进专业人员多点执业。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卫医发〔2020〕13号)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在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内多点执业不需要办理执业地点变更和执业机构备案手续”,扎实推进专业技术人员在紧密型医共体内多点执业。专业技术人员与多点执业医疗机构签订协议,合理约定执业形式、执业期限、时间安排、工作任务、医疗责任、待遇和报酬等,明确双方人事(劳动)关系和权利义务。三是落实公立医疗机构用人自主权,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探索紧密型医共体内市属人员柔性流动机制,按照“关系不变、双向流动、市管乡用、乡管村用、能进能出、上下互动”的原则,统筹调剂分配和使用医务人员。四是探索紧密型医共体内市属人员招聘,对所需适宜人才由医疗卫生机构自主招聘。 

  (五)积极探索人员保障激励机制 

  结合市、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现状、体制等情况研究制定符合医共体人员保障激励机制。一是以理事会为整体,加快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二是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激励分配机制。按照《云南省促进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发展三十条措施》要求,落实好 “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以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纳入绩效工资奖励”的“两个允许”要求,完善与紧密型医共体相适应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政策,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保障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六)实施财务统一管理机制 

  持续完善紧密型医共体预算管理、内审管理等制度,自觉接受审计监督。按照“统一管理、分级核算”的原则,在现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集中统一核算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与医共体财务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体系,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满足各上级部门和医共体的管理需要。 

  感谢你们对我市医疗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联系人及电话:李生荣    18987349365 

   

  个旧市卫生健康局

  2021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