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要“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的文旅发展之路”。近年来,个旧市聚焦打造康养旅居目的地,依托特色梨花资源,探索“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培育赏花游、庭院经济、梨产品深加工等新业态,以“梨花经济”助力资源枯竭型城市从“工业锈带”到“旅居秀带”华丽转身。
一、始于山水,以花为卷打造乡村赏花空间。立足万亩梨花生态资源禀赋,引导连片种植、盘活闲置资源、升级基础设施,打造全景式梨花观赏体验带,构建“山水为脉、梨花为魂”的乡村田园画卷。
一是连片打造构建“梨园底色”。围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引导农户流转土地进行集中连片种植,打造鸡街镇加级寨村万亩梨花、锡城街道哨冲村千亩梨花、老厂镇对门山村千亩樱花等精品观赏区3个、精品景点20个。建成乡村美术馆、土墙摄影展基地、村史馆等文化阵地,构成“农旅文”深度融合的乡村美学空间。
二是盘活资源拓展“梨乡版图”。盘活村集体闲置的房屋和学校、“一户多宅”等资源存量,通过“三变”改革将35处闲置地块收归集体统一对外招商引资,引进博泰文化传媒公司、云南丹味餐饮有限公司等企业进驻,与群众签订分红协议(出租收益村集体80%,农户20%),哨冲村级集体经济由2020年的4.07万元逐年跃升至39.8万元。
三是升级设施优化“梨游体验”。投入861.27万元改造提升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梨花主题观光园,增设游客服务中心及旅游厕所,配备景点介绍、指示、景区导览图等旅游标识标牌。引进企业建成洼居美术馆、博泰文化小院,哨冲会客厅、梨园露营基地等网红打卡点,打造乡土集市和凹物集等特色集市,形成集观光、休闲、民宿、餐饮等为一体的文旅新天地。
二、归于烟火,以花谋业焕发村庄花样经济。聚焦梨花资源价值转化,延伸“梨花经济”产业链,激活乡村庭院经营、特色产品开发和返乡创业热潮,实现生态颜值变经济产值。
一是就地经营激活“庭院经济”。紧盯“梨花经济”致富机遇,在盘活古梨树资源基础上,对闲置院落进行统一风貌改造,植入咖啡工坊、梨园民宿、有机种植体验区等新业态,动员16户村民利用农家小院发展经营农家乐16家、乡村民宿4家,以庭院产业推动乡村从“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2025年梨花季,梨源哨冲接待游客4.02万人次,实现村集体收入7.9万元,经营主体收入40余万元。
二是延伸产业做强“梨花+”品牌。引入白云山云翔种养殖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开设“梨花”精深加工生产线,推出梨花果冻、梨花膏、梨花酒等12种农特产品,培育打造“香溢王庄”“万亩梨园”等鲁沙梨品牌,延伸产业附加值。创建“线上+线下”的双轨销售模式,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路,产品远销上海、北京等地,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带动6吨梨果就地转化,实现“春赏花、秋卖膏”的四季增收模式。
三是筑巢引凤点燃“返乡创业”。依托“梨源哨冲”文旅标的吸引青年返乡,通过经营主题民宿、手作工坊等实现在“家门口”就业;10余位文化名家驻留创作,建成洼居美术馆、锡澜书院等文化地标,形成“人才回乡、资本下沉、产业回流”的良性循环,推动哨冲居民小组向“文旅综合体”转型升级。
三、乐于人文,以花会友展示山城花韵风采以梨花节庆为媒介,通过交通联动、文旅活动和全媒传播,构建“以花兴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格局,让“梨花之城”成为个旧形象重塑的亮丽名片。
一是“全域联花”邀八方来客。协调昆明站至个旧站加开“梨花号”专线,有效提升赏花交通便捷度。联动滑翔基地、温泉疗养、沙甸街道“吃在沙甸”美食节、鸡街镇民族民间文艺展示等同时节热门文旅项目,围绕梨花节打造2条“趣玩·春之美”个旧万亩梨花赏花季主题旅游线路,串联“梨花观光—文体娱体验—美食消费”全链条服务。
二是“文旅开花”引万人同欢。连续举办4届“梨花节”,举行篝火晚会、音乐会、梨花欢乐跑等10项精品文旅活动,开发纪念徽章、书签、布袋等文创产品,打造“中国梨花谷”“梨源哨冲”等赏花旅游目的地IP,构建“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文旅融合模式,拉动旅游消费。2025年,梨花节期间吸引省内外游客8.44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2.5027万元。
三是“融媒散花”展山城生机。聚焦“个旧万亩梨花盛开带动农文旅融合促消费”主题,组织15家中央、省、州主流媒体进行采访报道、联动直播,39名网络达人、40名本地小V形成立体鲜活的传播矩阵,实现“主流媒体+网络人士”互动式传播。截至3月19日,全网传播量超4.5亿次,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等栏目3次报道,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发布相关消息1800余条(次),“旅居云南”的个旧生活明媚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