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落后的旧村子
功能设施配套的新村庄
●通讯员 陈龙丹
迎着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春风,我市卡房镇舍俄迷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有条不紊地推进,安置点建设解决了全村73户338人的住房问题,一系列产业发展措施为该村稳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切实做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1 凋敝落后 人畜混居的旧村落
舍俄迷村隶属卡房镇扯土白村委会,距离卡房镇政府所在地30公里,全村有农户73户338人,是一个纯彝族普拉支系村寨,村民以种植包谷、花生、木薯为生,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00元,人均有粮220公斤。
由于土地贫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该村经济发展缓慢,村民生活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全村73户338人全部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卡房镇最为贫困的自然村,农户住房全是土筑石棉瓦房或篱笆房,一根悬在屋梁上的竹竿既是“衣柜”也是他们悬挂包谷等粮食作物的“储物柜”,人畜混居现象严重,村内无公厕,污水横流,牛屎马粪随处可见。唯一的小学是用彩钢瓦搭建的简易房,极其简陋。
2 地势开阔 规划合理的新村庄
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和评估,最终完成了卡房镇舍俄迷新村安置点的选址。迁入区草地坪位于舍俄迷村西南部,海拔430米,地处冷清公路旁,交通十分便利,地质稳定,饮用水源充足,周围均是村民耕地,便于农户外出劳作。安置点按照厨卫入户、人畜分离、建新拆旧、集中圈养、雨污分流的要求规划设计。新村内小学、球场、公共活动场所、公厕、养殖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共平整宅基地73宗,建安居房73套,其中选择83平方米房屋户型的农户有16户,选择97平方米房屋户型的农户有57户,建筑总面积达6857平方米,均符合“一户一宅”和人均不超过25平米的要求,规划科学,设计合理。
3 环境优美 功能齐全的好住所
该安置点在施工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项目实施依山就势、就地取材,村寨周边环境优美,足不出户就能俯瞰秀丽壮观的红河谷。目前,共建设通村公路及村内道路硬化2千米,改造基本农田坡改梯建设1000亩,建设500立方米蓄水池1个,铺设引水管道10千米,接通输电线10KV1000米、220V2000米,安装变压器1台,建设综合文化活动室1个,新建垃圾池2个、卫生公厕2个,安装太阳能路灯48盏、太阳能热水器64台,安装广播电视73台,建设1所村级完小等,功能设施配套齐全。
4 产业带动 别具特色的致富路
卡房镇针对舍俄迷的气候、区位条件,制定了《安置点产业发展规划》和《贫困人口脱贫就业计划》。短期产业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包括与元阳县南沙糖厂建立合作关系,指导农户种植甘蔗350亩,促进农户增收。长期产业以市农业局引进规划建设的红河谷产业园区为主,帮助农户就近就业,同时还可依托产业园区的区位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热区冬早蔬菜、物流运输、观光旅游等;目前,农业安置97人,省内务工48人,省外安置6人,自主创业5人。引进光伏发电产业扶贫项目,每户投入2.35万元,建设3KW/户的光伏发电站,每年发电3600度,每度电收购电价0.34元(不含国家补助0.41元/度),年均收入1224元,真正为搬迁农户解决了后顾之忧,拓宽了他们的致富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