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14348/2023-01315
信息分类
政策文件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卫生、体育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文号
个政办发〔2023〕25号
发布日期
2023-05-26
信息名称
个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个旧市“十四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市直各部门: 

  《个旧市“十四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十八届市人民政府第24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3年5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个旧市“十四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省州市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关部署要求,结合省级、州级“十四五”教育事业、体育事业专项规划的重点工作,以及个旧市教育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就 

  “十三五”以来,全市教育体育事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州委“13611”和市委“12536”工作思路,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统筹协调处理好公平与效率、改革与稳定、质量与规模、均衡与特色的关系,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育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党对教育体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切实加强和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成立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市委教育工委,形成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工作格局。打造“党建引领铸师魂 立德树人育新人”为主题的全市中小学“12461”党建品牌,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常规管理、教育教学、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融合。抓好党员教育管理,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不断提升党员队伍素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2.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推进学校“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五育”并举工作要求得到全面落实。探索构建中小学生校外实践教育体系,形成研学实践育人常态化工作机制,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教育体育综合改革持续深化。认真贯彻全国、全省、全州、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制定《加快推进个旧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个旧市实施“五育并举”工作方案》《个旧市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工作方案》《个旧市义务教育学区化办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等系列改革方案和措施。持续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体教融合初显成效,鼓励业余体校、协会、俱乐部向学校派出专业教练员到校协助指导,积极开发学校体育传统项目与优势项目的校本课程;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举办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比赛,把赛事平台做得更开放、更活跃,实现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和加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目的。 

  4.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加快高中阶段普及攻坚,基础教育“三率”得到大幅提升。2020年学前教育幼儿在园(班)人数达到11781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108.93%,比2015年增加28.88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达到46784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1.57%,比2015年增加16.9个百分点;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6412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39%,比2015年增加14.91个百分点。新增特殊教育学校1所,保障了残疾儿童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持续开展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深化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个旧市2015—2020年基础教育三率提升情况 

   

  全国、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基础教育三率对比分析 

   

  5.现代职业教育取得新进展。制定并落实《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统筹部署全市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重点工作;职业学校坚持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面向农民工和社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年均培训电工、焊工、汽车维修工、缝纫工、保育员、护工、网络创业人员等500人次以上;投入1500万余元,在个旧一职中建设建筑类、机电类等专业校内实训工位453个,建成一批融企业实习管理、培训与技术服务、师生实践锻炼等一体化的校外工作站,把企业引入校园、师傅引入课堂,初步形成了“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良好局面;深入实施东西协作兜底招生行动计划,先后向天津、广东两地选送建档立卡学生77名。 

  6.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新突破。大力推进“万兆主干,千兆进校,百兆到班”“云—网—端”义务教育专网建设,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含教学点)光纤到班建设任务,实现“宽带网络班班通”。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得到加强,全市教师使用计算机3552台,学生用机4922台,计算机教室123间,录播教室5间,微课制作专用教室3间,1+N录播教室6间,师机比1:1,生机比10.1:1。建成公用多媒体教室207间,普通多媒体教室1227间,其中液晶交互式一体机889套,普通教室中多媒体配备率93.7%,所有学校安装校园监控系统,摄像头总数为5759个,建有一个监控管理平台,实现校园监控数据与公安社会资源中心共享。 

  7.办学条件改善与提升成效明显。通过实施 “全面改薄”工程、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普通高中建设等重大基本建设项目,使全市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均衡效果不断凸显。“十三五”期间,全市179所义务教育中小学校新建校舍225幢、改扩建122幢,新建面积288339平方米,改扩建面积21987平方米,拆除267幢D级危房,拆除危房面积108281平方米,全面消除D级危房,农村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实施“一乡一公办”“一村一幼”建设项目,累计改扩建园舍面积6256平方米,户外场地面积5358平方米,购置图书13995册,购置玩教具306台/件/套,新增公办学位1925个,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施个旧三中高中建设项目,新建教学综合楼5757平方米;规划建设中央民大附中红河州实验学校,新建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宿舍等各类校舍80964平方米,圆满完成高中学校扩容建设;积极推进“厕所革命”工程,全面完成85座学校厕所改造任务,完工率达100%。“十三五”期间完成投资55070万元,其中向上争取中央资金13731万元、省级资金16169万元、州级配套资金12686万元、市级配套12484万元。 

  8.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深化。始终紧扣广大教师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找准教师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至2020年,全市各类学校教职工达到3995人,较2015年增加32人,其中,专任教师3752人,较2015年增加了142人。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96.49%,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82.36%,高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90.74%,职业中学本科以上学历64.66%,分别比 2015 年提高了3.35、8.09、4.35和0.43个百分点。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达71人。全市累计培养、认定市级以上各类骨干教师共计437人,其中省级特级教师2人、教学名师2人、学科带头人3人、骨干教师19人;州级学科带头人12人、骨干教师64人;市级锡都名师23人、学科带头人23人、骨干教师297人。建有名师工作室7个,中小学幼儿园学科中心教研组25个。中小学、幼儿园“十三五”共结题验收172项,其中省内先进1项、州内领先3项、州内先进12项。 

  9.教育服务脱贫攻坚持续巩固。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工作目标,围绕控辍保学、教育资助等重点工作,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工作,全力以赴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深入开展“四查三比对”,落实小学一年级入学“应入尽入”、小学毕业升初中“应升尽升”,全力保障接受义务教育“一个不少”;以“应返尽返”为底线目标,综合运用感情、经济、法律等多种方法和措施,持续推进依法控辍保学“四步法”,认真落实“一县一方案”“一校一方案”“一人一方案”,全力防止无正当理由未到校学生新增和反弹,累计劝返不稳定就读学生2432人次,实现无正当理由未到校学生“动态清零”的目标;认真落实教育惠民资助政策,精准资助稳步推进,2016年—2020年累计资助学前教育幼儿2.691万人次、资金403.65万元,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2.9808万人次、资金19387.11万元,资助普通高中学生2.352万人次、资金2421.94万元,资助中职学校学生1.1535万人次、资金1643.14万元。通过“雨露计划”资助学生1442人次,资金合计474万元。 

  10.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认真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实施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工程,全市行政村(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覆盖率达96%,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12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占总人口38.5%,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名,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创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俱乐部1个、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个,州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个;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所,省级体育项目进校园学校1所;全市特色足球学校11所,篮球特色学校1所,排球特色学校1所;市级体育社会组织13个;体育彩票销售持续增长。通过“日常性”与“经常性”、“专业性”与“业余性”、“竞技性”与“群众性”相结合,大大促进了个旧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1.疫情防控严格到位。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省、州有关部署要求,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坚持不懈地抓紧抓细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严格落实校园“封闭式”管理和教育部“五个一律”要求,准确掌握师生员工行动轨迹和身体健康状况,严格落实包保制度,全面实行“二码联查”,严守校门关;坚持做好返乡人员的网格化排查工作,积极推进疫苗接种,严格控制大型聚集性活动审批与管理,督促学校开展疫情防控和安全隐患自检自查,坚持做好省教育厅“云南教育云”每日疫情数据信息上报,全方位开展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倡导师生坚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公筷制、“一米线”、咳嗽礼仪等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人员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和策略措施培训,消除恐慌心理,科学精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引导师生养成自觉防疫习惯,筑牢校园疫情防控防线。 

  (二)困难与问题 

  1.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不高。全市城乡之间、山区和坝区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依然明显;农村学前教育办园水平偏低,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不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任务艰巨,义务教育城市挤、乡村弱的问题依然突出,初中教育整体办学质量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支撑不足,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依然稀缺,职业教育发展质量不高。 

  2.队伍结构不优,总体素质不高。教师结构性缺员矛盾突出,特别是乡村学校教师配置不均衡、结构不合理,英语、音乐、美术、体育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短缺;乡村教师工作条件艰苦,生活环境差,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高水平人才“引进难、留不住”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校长及学校中层干部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亟待提升。部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陈旧,吃苦耐劳、奉献精神、敬业精神有所弱化,不能更好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3.改革步伐不快、创新氛围不浓。全市中小学存在激励机制不健全、不灵活的问题,影响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未健全对交流教师的相应补助制度,除在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外,未实施交通补贴等关爱措施。教师交流轮岗保障体系仍需完善,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交流教师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从教。 

  4.热点难点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还没有牢固树立,一些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尚未从根本解决,“双减”成效还未凸显。课后延时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服务内容不够丰富,未能满足广大学生多层次需要。 

  5.体育事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体育的政策措施还不完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还跟不上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需求,距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的目标还有差距。专业教练人才缺乏,给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造成很大困难。大型体育场馆硬件设施较为短缺,能够承接体育职业赛事和大型赛事的场馆不多,尚无承接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体育产业规模小、业态单一、辐射能力弱、附加值偏低,全市人民健身消费发展速度慢、幅度小,缺少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和高端体育服务品牌。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个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快体育改革创新步伐,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推进“体教”“体医”“体旅”融合,促进体育消费内循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体育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方向,促进体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加强党对教育体育工作的领导,完善党领导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质量,坚定不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政治方向、服务面向、育人导向,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体育需求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建立健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系、工作体系、责任体系。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 

  4.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教育体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强绿色校园和绿色课堂建设。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使各民族共享教育发展成果。坚持质量为先、内涵发展,强化协同发展意识,推进改革成果系统集成。 

  5.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坚持全面深化教育体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加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推动教育领域制度机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探索实践先进经验,充分激发教育体育发展生机活力,为推进教育体育现代化提供根本动力。 

  6.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立足市情,把握个旧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找准教育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定位,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不断促进教育高水平普及和高质量发展。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和资源保障上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在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超前规划、优先发展,使教育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全市综合实力和经济地位相匹配。 

  (三)总体目标 

  着力建设“教育强市”“体育强市”,聚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体融合,优化区域教育体育资源配置,加快形成城乡均衡、南北协调、体系健全、发展充分、质量较高的教育体育发展格局。巩固提升学前教育的普及普惠水平,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质量,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育人方式转变。建成适应社会需求、服务乡村振兴、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显著提高,特殊教育发展、终身学习保障机制更加完善,依法治教和学校内部管理的制度体系全面完善。强化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全面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体系建设,增强竞技体育项目竞争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消费需求。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布局,以突出区位优势的高原训练基地、体育精品赛事、体育旅游等为重点的产业新业态培育效果更加显著,完善体育消费市场,人均体育消费明显增加。 

  个旧市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预期指标 

指    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108.93 

≥98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101.57 

≥98.5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5.39 

98 

预期性 

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启动优质 

均衡创建 

达到优质 

均衡水平 

预期性 

普通高中在校生(万人) 

0.64 

0.75 

预期性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 

启动普及 

普惠创建 

达到普及 

普惠水平 

预期性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0.11 

0.12 

预期性 

双师型教师占比(%) 

51.9 

60 

预期性 

劳动力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5 

12 

约束性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 

60.5 

66 

预期性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2.12 

2.60 

预期性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38.5 

39.5 

预期性 

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名) 

2.3 

3.0 

预期性 

  三、重点工作 

  (一)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健全常态化的学习机制,把学习贯穿到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和各环节,建立党员干部和广大教师学习培训体系,推动党员干部和广大教师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作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深化对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增强教育改革创新能力,打造教育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进融入中小学教育,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以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为重点,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动,积极打造“名师示范课堂”和运用好示范学习成果。推动有条件的高中学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选修课、专题课和主题团课。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和实践活动,让广大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从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同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相统一,将党的教育方针有效融入教育行政管理、办学治校和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提升贯彻落实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始终把学校党建和德育工作摆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六大途径,实现中小学德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师生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国防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保密教育等专题教育,加强国民教育学科渗透。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强化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形成“五育”并举的格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考试六项管理,完善管理制度,细化管理措施,及时发布监测评估结果,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氛围,提升学校常规管理水平。推动语言文字事业创新发展,大力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继续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学前学会普通话计划,实施中华经典诵读、书写、诗词讲解工程,弘扬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优秀文化。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持续推进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建设,到2025年,达标率100%,普通话普及率达100%,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学校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 

  (三)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坚定不移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把思政课建设作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重要内容,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方面,充分彰显思政课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功能;注重学段衔接,完善全市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注重相互配合,充分发挥思政课和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内外协调,推进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协同育人;加强思政课教学管理与教研工作,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强化实践育人,着力提高思政课教师专职化专业化水平,深入推进思政课内涵发展,持续提升思政课吸引力感染力;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守正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方法途径,切实增强思政课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大力促进思政课改革发展。 

  (四)改革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全面落实教育评价改革,遵循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围绕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五类评价主体,对照“十不得、一严禁”等负面清单开展全面清理,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着力推进科学履行职责、践行教书育人使命、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鼓励多元参与,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着力构建适应教育发展形势和个旧实际的教育评价体系。 

  (五)全面落实“双减”各项任务。将“双减”工作成效纳入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完善课后服务制度,建立“学校组织、家长自愿、经费保障”的课后服务模式。从严治理规范校外培训,从严审批和管理校外培训机构,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整合教育、民政、市场监管、金融监管等部门力量,设置专门机构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监管,促进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贯通协同。加大治理创新力度,通过信用监管、智慧监管、“互联网+监管”等多种途径整顿和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坚决治理校外违规培训和竞赛行为,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来治理,推动校外培训走上法治化、规范化发展,对线上线下培训机构全部纳入监管,确保监督全方位无死角。 

  (六)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多渠道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重点扩大农村地区、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普惠性资源,全面实现“一乡一公办”“一村一幼”全覆盖,完成创建1所一级一等幼儿园任务。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满足人口聚集地区人民群众对普惠性幼儿园的需求。把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纳入城镇整体规划,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统筹安排。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实现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0%的目标,2023年完成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的目标任务。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对口帮扶、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保障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费用减免、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评先评优、幼儿资助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享受同等待遇。全面提高保教质量,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七)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资源配置为抓手,合理编制中小学规划,办好农村学校,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舍、体育场地、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均衡配置水平。统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落实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全覆盖,有效解决城镇优质学校学位不足等问题。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落实“双线四级”责任,根据不同群体及辍学原因做好分类帮扶和安置工作。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通过市内中小学结对帮扶全覆盖等措施,实现薄弱学校有明显提升、优质学校更有内涵的目标。坚持“五育”并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及结果运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开创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坚持“两为主”妥善安排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关爱。严格落实学校建立管理规定,新建独立小学、初级中学办学规模控制在2000人以下,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加快推进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理顺专门学校管理体制,完善专门教育课程,推动专门教育与治安管理处罚、收容教养、刑事处罚等配套衔接,建立科学的未成年人罪错行为预防矫治体系。 

  (八)推进普通高中改革发展。按照学校建设标准,科学、合理控制高中学校办学规模,实施普通高中质量提升计划,着力提高办学水平。重点提升个旧一中、个旧三中办学能力和水平。全力推进高中育人方式转变,深入推进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因地制宜、稳妥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大力推动高中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积极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推进普通高中提质扩容,配齐选课走班教学专用教师和场馆,抓好高中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高考综合改革基础条件保障水平。积极探索以考试成绩为基础,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参考的多元录取方式,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格局的形成。积极探索构建示范高中、特色高中和个旧一职中综合高中分类发展、分类提升的普通高中发展新格局,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学习需求。努力发展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养人才、造福人民的工程目标,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构建初高有效衔接的生涯教育体系,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完善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提升激励机制,激励各高中学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普职协调发展,引导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结构逐步趋于合理。继续加强高中各年级的教学质量检测工作,加强过程评价、诊断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高中教师搭建教学技能展示平台,并使之常态化。稳妥推进中考改革,落实州级普通高中招生实施办法,根据州级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严格招生入学管理,杜绝违规招生。加强宣传新中考方案,积极稳妥推进体育100分和音乐、美术、劳动技术各20分考试工作。规范开展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培养和规范学生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为普通高中发展培养稳定的优质生源。 

  (九)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集中力量办好中职学校。深入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努力提高学校的规模。打造好现有的省级和州级骨干专业,提升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推行“1+X”证书制度,努力培养更多优秀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开展订单、定向、委托、学徒制培养。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或技能培训基地。 

  (十)支持民办教育规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坚持依法治教,落实政府责任,加强分类指导,强化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规范管理。依法规范校外培训,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非学科类分类管理体制机制,依法依规加强校外培训监管。将党建内容、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与标准纳入民办教育机构的办学章程审批和年检登记。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举办营利性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和幼儿园,停止审批举办营利性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享受公办学校同等政策,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对口帮扶、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保障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评先评优、幼儿资助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享受同等待遇。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规范办学秩序,全面提高民办教育治理水平,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积极培育民办教育行业组织,在行业自律、交流合作、协同创新、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十一)稳步发展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建设,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引导学校将各民族优秀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坚持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用好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及其他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等政策。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学校作用,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完善特殊教育的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按照“一人一案”原则,完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档案,精准核实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数据,采取规范的随班就读或送教上门方式实施教育,全力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支持中职学校、培训机构面向残疾人开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拓宽残疾人学习通道。 

  (十二)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表现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大力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着力培养和评选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持续开展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工作,打造配置均衡、结构优化、有利于合理流动的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稳步推进基础教育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工作,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为推进个旧教育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干部基础。着力提高乡村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乡村学校管理干部专业素质,提升乡村学校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落实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和政策,加大乡村教师、优秀教师表彰力度,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社会事务进校园、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等事宜,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 

  (十三)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紧紧围绕“数字云南”、“数字红河”推进智慧教育,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依托省教育专网数据中心,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建设智慧校园,发展智慧教育,推进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慧教育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优化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个性化学习,服务师生的发展,探索智慧教育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师生信息能力和素养,为领导决策等提供数据支撑,促进教育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有效融合云南省义务教育网络和教育城域网络,有线和无线网络综合布线覆盖所有教育场所,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特色教育应用新环境。充分利用个旧校园互联网+物联网+运用统一的智慧校园网络,构建“互联网+智慧校园”。大力发展“5G+远程互动教学”,继续推进“1+N”同步课堂建设,推动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解决山区教育资源及师资力量的不足、教育教学资源匮乏、信息传播的速度慢等问题。加大信息化设备建设投入,使普通教室中多媒体配备率达100%。 

  (十四)协同推进教育乡村振兴。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惠民政策,完善从学前到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认真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高食堂供餐能力和质量,持续改善学生营养状况,增强学生体质。坚持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不断提高贫困学生的资助水平。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优化城乡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集中资源办学,科学调整布局,加强乡村小规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深入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基础教育条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数量足够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劳动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以教育的区域、城乡、校际均衡发展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融为一体,整体持续推进城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十五)深入推进教体融合发展。夯实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积极推进优质体育资源进校园,引进专业教练员、退役运动员、体育培训机构等为学校体育教学、业余训练和竞赛提供指导。严格落实在校学生每天参加至少1小时体育活动规定,按照“一校一品”和“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鼓励各中小学以足球、篮球、排球、田径、乒乓球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为引领,普及体育运动技能,组织开展体育教学和训练活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使学生能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面向在校学生开放各类青少年体育集训活动,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健身操、武术、跆拳道等专项运动技能。到2025年,建成州级及以上体育传统特色学校3所。 

  (十六)加快青少年体育和竞技体育协同发展。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青少年体育训练质量和效益,推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科学高效开展,建设高原特色游泳、皮划艇、篮球、排球训练基地。加强市业余少体校建设和管理,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畅通体育人才成长通道,打造青少年体育活动品牌。整合青少年和学生体育赛事,推动青少年竞赛和校园竞赛有机融合,打造丰富多彩、层次分明、科学合理的体教合一、竞群结合的新型青少年竞赛体系。加大保障力度,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运动员、教练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参加高水平青少年体育竞赛,建设高水平运动队伍、科学训练和人才储备。 

  (十七)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制定实施《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全民健身活动、群众科学健身指导全面发展。补齐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短板,完善全民健身体育组织网络,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强化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因地制宜,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组织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分层分类引导运动项目发展,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到2025年,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水平显著提升,基本补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短板,科学健身指导体系更加完善,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更加丰富,人民群众健身意识和素养进一步增强,健身氛围更加浓厚,城市社区普遍建成“15分钟健身圈”,行政村(社区)体育设施全覆盖。 

  (十八)推进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充分利用个旧的自然资源和体育场馆等资源,重点打造具有个旧特色的高原游泳、皮划艇、篮球、排球等体育训练基地,结合阳山生态公园、乍甸牛奶小镇、戈贾森林公园,老阴山景区、金湖公园等体育旅游区打造个旧戈贾ITRA越野跑、端午节龙舟赛等一批影响力大、群众参与度高的体育精品赛事,推动健身休闲产业快速发展。 

  (十九)积极融入滇南中心城市教育资源布局。综合滇南中心城市定位、对外开放、人口发展等因素,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全力支持中央民大附中红河州实验学校发展,新建完成和平小学大屯校区、重点推进个旧市大屯新区幼儿园建设项目及市教体局幼儿园大屯园区建设项目,在满足片区教育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助推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加速发展,实现品质型公共服务设施差别化布局。同时,以新建的校区(园区)作为个旧教育融入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的窗口,引领带动全市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推进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建设成为区域性教育高地。 

  (二十)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以立德树人为先导,构建教师终身学习平台,以教师知识更新、提高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为重点,采用线上培训、线下集中、定点教研、学区联动、以赛代训、校本研修等多种培训方式,促进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开展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和能力,全面提升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民办学校、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音乐、体育、美术学科教师的全员培训课程建设。整合学校、网络教育、社区教育、职业学校等资源,促进老年教育事业发展,营造终身学习的良好环境,形成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到2025年,全面提升个旧市老年大学办学质量和规模,7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大学分校(老年学校)、50%以上的行政村(社区)建有老年大学学习点。 

  (二十一)健全学校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认真落实校园安全监管责任,全面排查治理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扎实开展校园安全宣传教育,积极开展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性侵、防校园伤害、防火灾事故、防食物中毒、防拥挤踩踏、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反恐防暴、校园欺凌等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强化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防范建设。切实提高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有效遏制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安全管理平台建设,力争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面、实时、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全市校园安全工作,实现“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追溯”全程管控,不断提升全市教体系统的安全防范管理能力,筑牢校园安全风险防线,确保校园及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二十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快推进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治理的育人环境,提升育人合力和效果。强化党委、政府对育人工作的领导,把握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的主导权。发挥学校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道德发展、成长成人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落实家长在育人中的重要责任和作用,积极争取家长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加快家庭教育工作政策设计,完善家庭教育支持体系,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建设,建设家庭教育优质资源库,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开发家庭教育系列课程,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密切家校合作,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作用,提升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完善社会参与育人机制,鼓励全社会提供资源、智力和保障等参与学校德育工作或心理健康咨询。 

  (二十三)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健全机构,理顺管理关系,加大人员和经费等的保障力度。探索对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评估、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履行控辍保学主体责任督导评估。加强各类学校督导评估,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形成办学特色。建立健全教育质量评估监测制度,探索建立多元评估监测机制,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科学、系统、权威的评估监测。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和重点工作开展专项督导,加强督导队伍建设、管理和使用,完善督学考核评价和退出机制。建立教育督导问责机制,强化督导结果运用,提高督导权威、促进成果转化。 

  (二十四)提高教育体育法治化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建立依法行政、依法办学的长效管理机制。依照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与程序对学校进行管理,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合法权益,切实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强学校章程建设,坚持以教育规划引领中小学规范、科学、持续发展,及时查处教育违法违规行为。实施规范性文件和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健全教育体育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编制全市教育体育系统八五普法规划,持续开展“学宪法讲宪法”等普法活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四、重点项目 

  (一)学前教育推进工程项目。继续加大城乡新建、改扩建幼儿园项目的建设力度;坚持公益普惠方向,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城区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继续实施“一乡一公办”“一村一幼”学前教育资源全覆盖工程,按照“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种安全场地,建设公办幼儿园,实现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地办好城市、乡镇(街道)、村级学前教育。 

专栏1  学前教育推进工程项目 

涉及31个新建、改扩建幼儿园项目,新建、改扩建校舍3.59万平方米,规划投入1.4亿元。 

  (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及“薄改提升”项目。以改善办学条件为抓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坚持“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实事求是,宜并则并,需增则增”的原则,遵照“初中向乡镇(街道)所在地集中、小学向村委会集中”的总体思路,对照优质均衡的标准,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小规模学校建设,补齐薄弱学校短板,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专栏2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及“薄改提升”项目 

规划251个新建、改扩建校舍,新建、改扩建运动场,购置设施设备项目。新建、改扩建校舍9.19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运动场16.26万平方米,规划投入3.82亿元;采购设施设备8304台/件/套,规划投入0.55亿元。 

  (三)普通高中教育扩容提质项目。重点加强市属高中的办学能力建设,按照高中办学标准和高中改革发展的新需求,补齐完善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加强高中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高中学校办学信息化,现代化。 

专栏3  普通高中教育扩容提质项目 

涉及3所普通高中学校新建项目,新建校舍5万平方米,新建运动场2.1万平方米。规划投入2.4亿元。 

  (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项目。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加快个旧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学生生活设施和学生宿舍建设,扩大个旧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的办学承载力。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提高职业教育的实训能力和水平。 

专栏4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项目 

涉及1所中等职业学校新建项目,新建校舍7.6万平方米,规划投入4.4亿元。 

  (五)智慧校园建设项目。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精神,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做好教育体育局顶层设计,建设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智慧校园大平台,集成和融合现已建设完成的视频监控网络系统、一键报警网络系统、校园人脸识别系统数据,实现“统一的服务门户入口”、“统一的应用接入平台”、“统一的数据平台”等,打破信息孤岛的瓶颈。 

专栏5  智慧校园建设项目 

建设个旧市中小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个旧市智慧校园管理建设项目、个旧市智慧平安校园建设项目、个旧市智慧教学管理建设项目等,四个项目规划总投资2.65亿元。 

  (六)公共体育服务项目。按照配置均衡、规模适当、方便实用、安全合理的原则,合理布局大中小型体育场馆、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社区文化广场等,建设小型、多样化的球类场地、户外运动设施等。进一步盘活存量资源,做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使用、管理和提档升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现有场地设施的管理运营。建成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乡镇、行政村(社区)体育设施全覆盖,全市体育基础设施明显增长。 

专栏6  公共体育服务项目 

新建个旧市高原临海运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个旧市大屯海水上运动中心建设项目、个旧市高原篮球、排球训练基地建设项目、个旧市阳山户外营地建设项目、个旧市大屯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项目、个旧市宝华体育公园建设项目等。规划投入14亿元。  

  (七)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解决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问题,力争实现符合条件、确有需要的相关教师,每人一套周转宿舍的目标。重点加强农村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高寒山区等地区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着力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 

专栏7  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 

在全市20所边远艰苦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新建教师周转宿舍620套,面积2.1万平方米。规划投入0.76亿元。 

  (八)青少年近视防控项目。聚焦破解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和低龄化等突出难题,全面普查中小学学生视力,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学生体质健康监控平台,创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对照《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GB7793—2010》《GB∕T36876—2018中小学校普通教室照明设计安装卫生要求》《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及技术要求》等国家标准,更换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功能教室的采光照明设施,并配备符合标准的课桌椅,有效提升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每年持续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率。 

专栏8青少年近视防控项目 

按照省、州、市级部门的安排部署,逐步升级改造普通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功能教室采光照明设施,建立全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平台,规划投入0.3亿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对教育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把教育体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为教育体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协调统领作用,动员组织各部门和全社会关心教育体育,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教育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市委教育工委、市教体局党组要履行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推进全市学校党建工作,全面落实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教育领域风险防控与责任体系建设,以高水平党建引领教育体育高质量发展。 

  (二)大力营造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切实增强广大校长、教师改革创新意识,树立创新发展思想,坚定改革创新的决心和信心。坚决破除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思想,把创新作为推动教育体育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思路,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乡镇(街道)党委政府要为学校改革提供有力支持,为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三)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保障机制。切实落实教育规划优先、经费投入优先、资源配置优先,在教育土地供给、教师编制保障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加大财政对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安排本级公共预算时把教育体育发展需求作为重点。确保做到“两个只增不减”。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通过发行教育体育专债、鼓励社会捐资投资,创新合作模式等方式,为教育体育发展提供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