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对政协个旧市十三届二次会议第84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市民政局 发布日期:2023-09-13 浏览次数:

个民函〔2023〕29号

杨树滨委员: 

  你在政协个旧市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建议》的第84号提案,已转交我们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个旧市民政局高度重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农村留守儿童1142人。 

  一、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纳入规划 

  全面统筹,规划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提升留守儿童综合素质,更好地帮助和服务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市民政局及乡镇(街道)与学校、老师、学生形成关爱留守儿童成长链。一是详细了解学生家庭生活水平情况、家庭教育情况、学生个性情况、常年陪护人情况、成长背景情况,认真分析制定关爱计划;二是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强化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指导家长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三优先”,即心贴心解难,切实做到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确保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四个一”,即点对点关怀,常态化开展“通一部亲情电话、写一封亲情家书、汇报一次学习情况、开展一次感恩教育主题班会”亲情关爱活动,在生活上、学习上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帮助。“五延伸”,即实打实帮助,结合课后服务要求,组织开展多彩的校园活动。在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和村(居)民委员会设立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依托儿童督导、儿童主任开展本辖区儿童关爱工作。目前全市儿童督导员11人、儿童主任119人,实现儿童保护工作队伍在乡镇和村(居)的全覆盖。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县市、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三级关爱保护网络,为开展儿童关爱提供了保障。成立了市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11个乡镇(街道)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村(居)委会依托儿童之家积极开展儿童关心关爱工作,建立了市、乡镇(街道)、村(居)三级工作机制。 

  二、健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制度 

  构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链,家长要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瑕的“璞玉”,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三、建立关爱留守儿童长效机制 

  打造政府搭台社会力量参与的全方位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体制机制,构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链,社会要发动社会力量,民间团体,志愿者等各民族社会组织利用做公益活动来帮助我市留守儿童,积极与个旧市政务局沟通协调,开通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承担受理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法规政策咨询和投诉、举报相关事项;同步建立12345热线民政领域转接受理工作网络及专线电话2124287,设立衔接专门机构、专人或专号,规范办理、答复涉及未成年人保护有关诉求。 

  四、加强宣传扶正留守儿童三观 

  强化宣传,通过新媒体、电影、网络等载体宣传,以服务便民热线方式,来保护留守儿童权益,呼吁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情感世界。依托上级民政部门建立未成年人保护政策咨询知识库,并进行广泛宣传,确保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正常,三观正确。 

  五、加强家校联动提升关爱留守儿童力度 

  从多方面关爱留守儿童,一是建立家长和学校沟通桥梁,利用微信视频或者可视电话等方式加强亲情沟通,学校可规范管理手机,定期提供亲子交流机会。二是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推动留守儿童关爱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教师向同伴延伸、从学习向生活延伸、从家庭亲情向心理健康延伸、从学校向社会延伸,努力让留守儿童在全社会的关心关爱下健康成长。 

  感谢你对我市留守儿童工作的关心,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个旧市民政局

  2023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