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体检
已经成为许多人管理健康的重要方式
然而,面对市面上
让人眼花缭乱的体检套餐
人们容易陷入体检项目越多越好的误区
如何科学看待体检?
哪些体检指标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如何选出适合自己的体检项目?
来看看专家的解答
1
体检项目越多越好?
很多人认为体检项目越多,检查越全面,但事实上,有些与个体需求无关的检查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甚至病情的延误。例如,自身身体情况良好,但因为听说PET-CT检查肿瘤比较敏感,便主动要求检查。虽然PET-CT能够用于肿瘤诊断、分期、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但价格昂贵,且检查过程中会产生辐射,对身体造成额外伤害,得不偿失。对此,医生建议:

2
不同年龄段人群这样体检
60岁以上:必须每年进行一次体检。除基础项目之外,应结合自身病史选择重点项目,如心脑血管、肿瘤筛查等。高发疾病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建议增加颈动脉彩超、糖化血红蛋白、低剂量CT、胃肠镜项目。
对于癌症高发的中老年人来说,早期筛查可以提高癌症的治愈率,可以选择CEA(各类癌症)、AFP(肝癌)、CYFRA21-1(肺癌)、NSE(肺癌)、CA19-9(胰腺、胆管癌)等检查项目。男性可以增加PSA(前列腺癌)检测,女性可以增加CA125(卵巢癌)、CA15-3(乳腺癌)检测。筛查时,肿瘤标志物结合影像学检查更为准确。
3
体检报告怎么看?
首先,找到医生书写的异常项目解读页面或栏目,上面有整份报告的概况、进一步检查和复诊的建议,之后再去对应正文中的指标逐一阅读。
报告中的符号“+”表示该项目定性为阳性,符号“-”则表示该项目定性为阴性。而符号“↑”表示高于正常范围,符号“↓”表示低于正常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有箭头符号就表示异常。例如,血液生化中高密度脂蛋白高于参考范围,这个指标偏高是提示血液中优质的胆固醇升高,反而是好事。
在阅读体检报告的时候,可到全科医学科门诊和医生进行面对面的咨询。对于指标的解读切莫“自以为是”,造成错误解读、过度解读或忽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