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十三五”】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比2015年增加133.9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6.5∶51∶42.5,民营经济比重由45.4%提高到52.6%。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92.87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2.26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8%,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9%、9.4%。2016年至2019年连续4年入围全省县域经济10强县前列,2019年排名第3位,上榜全国县域投资潜力、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前400强。
【盘点2020】
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9.1亿元,比2019年增长6.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实现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4亿元,比2019年增长1.4%;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9年分别增长4.2%、7.8%。
产业转型突飞猛进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质增效,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保持稳定,农业龙头企业达5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1.21∶1提高到1.89∶1。乍甸乳业成为全州唯一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大红屯发展为全省最大粮油加工企业;工业发展优势不断巩固提升,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6%,规上工业企业增加至88户,工业体量占全州比重达20.4%。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45.4%提高到52.6%。个旧市特色工业园区晋升为百亿级园区,总产值达119亿元,入驻企业75户,以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为主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云锡锡化工、云南惠丰、云南惠铜成为新的十亿级企业。圣比和实业、云河药业入选全省百家“民营小巨人”企业,惠铜新材料、锦海电器填补红河州电子信息制造业空白;第三产业加快发展,阴山玻璃栈道、戈贾森林公园、尼格温泉等健康旅游景点知名度不断提升,接待国内外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65%、20.4%;个旧市成为阿里巴巴、云南电子商务协同创新中心授权“村播”试点县,快递、物流服务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城乡颜值提档升级
大屯新区展露新颜。新区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打造、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 “三个先行”取得较大进展,大屯海环湖观光西路、星河路等8条主干道竣工通车,污水处理厂、截污管网加紧建设,医院、学校、安置房等配套项目稳步推进,产城融合、双城联动更加紧密。主城面貌日新月异。“美丽县城”建设深入推进,建设路、金湖西路、新景路等市政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建设完工。市区雨水管网、污水再生利用、生活垃圾处理等多项市政改扩建工程建成投入运营,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明显增强。完成环金湖、个金公路等片区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实施“点靓个旧”亮化工程,“花漫金湖、绿染锡都”成效凸显。大力实施城乡、路域周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城市景观和环境得到提升改善。成功创建云南省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通过第5次省级复审。城乡融合步伐加快。创建省、州、市级美丽乡村16个,完成农村改厕2.57万户、危房改造8485户。改造农村公路522.2公里、农村电网267公里,提早实现硬化路“组组通”、动力电“村村通”。建成高标准农田3.54万亩。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4.2%。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4.5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54个,易地扶贫搬迁2096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5821人。大屯城镇化集中安置搬迁模式入选省脱贫攻坚先进案例,11.19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同富超市”“扶贫车间”等创新举措成为全州示范。中央、省、州脱贫攻坚巡视考核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到位。2019年实现30个贫困村出列,1个贫困乡退出,3668户1393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生态环境全面好转
污染防治力度空前。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完毕。以“建、入、关、转、治”为抓手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56%以上,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33.96%。河(湖)长制有效落实,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生态创建成效显著。成功列入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获批云南省首家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个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成为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减排指标任务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低于州控指标。生态保护日益加强。完成人工造林7.9万亩,石漠化治理面积达61.3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34.23%提高到45.04%,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从86.3%提高到97.8%。
改革创新亮点纷呈
深化改革成效凸显。大屯、沙甸实现撤镇(区)设街道,13个“村改居”顺利完成,鸡街镇成为全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鸡街沙甸一体化发展启动建设。全国紧密型医共体和殡葬改革试点创造了“个旧经验”,提供了“个旧模式 ”。“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审批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9.11%。对外开放成绩显著。累计引进国内外资金516.89亿元,较“十二五”增长2.7倍,进出口总额达2.5亿美元,是2015年的1.37倍。创新动能加快聚集。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较2015年增长45.35%。获准建立6个院士专家工作站,位居全州第一。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8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5%。
民生福祉大幅改善
社会保障不断增强。新增城镇就业36045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6851人。城乡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累计支付各类社保待遇105.22亿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58.4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以上。新建改建各类学校179所,2016年提前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基础教育“三率”较2015年分别提高9.5、19.6、14.9个百分点;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21人、床位数9.2张,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21岁。新建养老机构18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8个;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金湖西社区、市人民法院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市博物馆荣获国家三级博物馆称号。社会大局总体稳定。成功创建红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14家单位创建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平安个旧、法治个旧加快建设,扫黑除恶、禁毒防艾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市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
疫情防控精准有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五早”措施,全面推广网格化管理“一二三四”工作法,及早实现市内病例“清零”。累计投入各类抗疫资金1.06亿元,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复学复课,持续加大减税降费、信贷支持、租金减免等扶企惠企力度,经济增速逐季加快。39名医务工作者驰援湖北,2名抗疫英雄荣获省级表彰。慎终如始抓“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格全覆盖、全流程闭环管理,坚持“人物地”同防,以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防线。
高质量发展步伐稳健。持续推进“六个大抓”突破见效,重点抓好省、州、市稳增长各项措施落实落地,积极筹措财政资金3000万元用于保障稳定经济运行17条措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争取专项债券和特别国债资金15.4亿元,年内集中开工6批56个重点项目,全州排名第三,完成年度投资24.99亿元。个金公路及金湖东路提升改造、城区智慧停车电子化收缴试点项目建设完工,冲坡哨冶金加工园标准厂房及配套基础设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及河道治理等项目开工建设。电商网络销售额首次突破9000万元,比2019年增长6.76倍。
三大攻坚战稳扎稳打。脱贫攻坚更加有力,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动态机制,深入开展脱贫攻坚百日总攻、提升、巩固三大行动,累计投入资金4.23亿元,补齐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兜底保障等8个方面短板弱项;污染防治更加有效,投资10.67亿元实施污染防治、生态修复项目23个。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8%,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更加有力。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新增城镇就业611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5%。全民参保计划深入推进,超额完成州级下达目标任务。疫情期间为企业减免各类社会保险费1.6亿元,返还企业稳岗资金1175.97万元。发放低保金、特困供养等社会救助资金1.33亿元,失业人员价格临时补贴1343.23万元。基础教育“三率”综合排名全州第一,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红河州实验学校建成办学。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建设稳步推进,市人民医院综合大楼竣工投用,艾滋病防治“三个90%”目标顺利完成。首次获评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市。2020年度十项惠民便民实事全部兑现到位。
重点工作成绩斐然。云锡锡冶炼退城入园搬迁改造项目竣工投产,个旧火车站建成投运,建个元高速公路即将竣工通车,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在全州率先建成;乍甸乳业、云河药业荣获“云南老字号”企业;大屯片区、鸡沙片区纳入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发展战略,阳山生态公园成为全州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典范,环金湖步行街获批全省第二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沙甸街道、市人民法院创建为全省民族团结示范单位;个旧纳入国家发改委“十四五”期间独立工矿区提升改造重点地区,荣获省级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市称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在省级考核验收二类县市中排名全省第三、全州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