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十三五”期间,个旧市民政系统积极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全力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焦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基层治理、社会福利等各项工作,凝心聚力抓落实,攻坚克难求突破,大力扩大社会服务覆盖面,不断优化民政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民政管理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真正做到“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进一步巩固民政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织牢“托底网”
民生保障迈出新步伐
民政无小事,点滴总关情。个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的保障与改善,充分发挥好社会救助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兜底作用,全面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保障标准和平均补助水平不断增长,进一步织密编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5年来,个旧市民政部门始终坚持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有效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全市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至“十三五”末,仍保障着全市城市低保对象19984人,农村低保对象6522人,城乡特困人员829户841人。2016年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5.66亿余元,农村低保金8788万余元,城乡特困人员供养资金2629万余元,城乡临时救助2220万余元,救助39743人次;“十三五”期间,城市低保标准从2016年的442元提高到2020年的640元,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从2016年的333元提高到2020年的391元,农村低保标准从2016年的2700元提高到2020年的4500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从2016年初的160元提高到2020年的311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统一提高到每人每月832元。
个旧市积极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建立完善残疾人“两补”制度,加强与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截至2020年底,该市领取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在册人数3570人,领取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人数3939人。过去5年来,个旧市累计发放符合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41.74万人次(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22.13万人次,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9.61万人次)2238万余元。
探索“新途径”
养老服务夯实新机制
个旧市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十三五”期间,该市聚焦老年人烦心事、揪心事,推动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举办主体由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变,养老服务向着更高质量、更为均衡的目标不断迈进。
该市从土地供应、财政支持、税费优惠等方面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政策支持,探索经营新途径,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体制机制。通过多部门联动,进一步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提升保障性养老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并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私营企业、个人投资养老事业,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建立和完善老年人高龄津贴、护理补贴等工作制度,有效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十三五”期间,全市有养老机构17家,其中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9家,占全市养老机构数的52.9%。截至2020年10月,全市养老床位数达到3135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38.9张。2020年,发放养老机构运营补贴11家86.52万元,发放疫情期间养老机构运营一次性补助12家8万元,发放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床位建设一次性补助4家19.5万元,补助11家养老机构参加综合责任保险,降低运营风险。
同时,以政策激励为推手,个旧市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建立起覆盖全市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开展以“三好、七有、两个结合和三无”为主要内容的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和敬老先进村创建活动,进一步发挥好协会在开展老年工作、发展老年事业、维护老年人权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全市共命名锡城镇水箐村等192个老年协会为达标协会。
创建“新模式”
社会治理实现新突破
个旧市持续提升城乡社区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和组织化水平,建立了以群众自治为基础、社区服务为核心、多元主体参与为支撑的社区治理体系,促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不断优化和治理能力稳步提高。
在深入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进程中,该市积极做好社会组织登记审查,完善业务主管单位前置审查,对直接登记范围之外的其他社会组织,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从源头规范社会组织管理,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市188个社会组织覆盖广泛、门类齐全、布局合理、作用明显。
该市优先聘用、积极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形成具有个旧特色的跨城乡、广领域、多人群的适度普惠型社会工作服务体系,营造出人人愿为、人人能为、时时可为的志愿服务发展环境。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持证社工58人。
在规范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工作中,该市制定实施《个旧市乡村地名编制及其标志牌设置的工作方案》,分别对个旧市城区、大屯街道、沙甸街道街、路、巷名称进行规范化命名,完成市城区139条、大屯街道280条、沙甸街道87条街、路、巷名称的标准化命名。同时,加快推进“互联网+”进程,依托云南省民政综合业务信息平台、个旧市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平台、政务服务系统、社会信用体系系统、行政执法系统、互联网+政务平台、“一部手机办事通”及各科室、单位业务工作系统,推动全市民政业务与信息化建设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民政工作网格化、智能化、协同化水平。
筑牢“基准线”
福利事业取得新成效
“十三五”期间,个旧市持续深入推进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在个旧市儿童福利院投资87万元对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基地二楼进行装修改造,并引进和配备专业的脑瘫康复训练器材,为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提供了更好的硬件设施;投资430万余元新建面积14072平方米的“儿童广场”项目;投入48.46万元在个旧市儿童福利院内铺设165.82平方米的地暖设备并进行墙面装修改造;投资26.14万元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工程项目,实现儿童福利院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
该市以城区街道上河社区和大屯街道幸福社区“儿童之家”为试点,全面提升“儿童之家”建设水平。每个“儿童之家”配备活动室、心理辅导室,按统一标准配备玩具、桌椅、电脑等设施设备,统一制作工作制度及宣传展板,保障“儿童之家”服务工作顺利开展。5年来,开展服务、培训讲座27次,参加儿童900余人次。全市共建成119所“儿童之家”,实现53个社区、66个村委会的全覆盖。
个旧市积极推动慈善组织登记认定、公开募捐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慈善活动监管和信息公开,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有效促进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发展。加强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依法依规对个旧市红十字会申请公开募捐资格进行审查办理,按规定发放公开募捐资格证书。2020年1月至6月疫情期间,接收慈善组织捐赠资金收入430.47万元,支出426.81万元,结余3.66万元;物资收入折价382.15万元,物资支出折价382.15万元,并通过网络媒体向社会公布捐赠款物和举报渠道,配合审计部门对红十字会捐赠款物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及履行相关信息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