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贷款真呢是及时雨,帮我家度过了难关”。边缘户黄部伟一脸感激之情,他转身指着身后一大片蔬菜地,种满西兰花和小铁头,棵棵饱满均匀。“现在可以采摘上市了,两样大概有7亩多,差不多能卖一万六七,加上栽玉米、养牛,家里的收入要比去年增加不少,生活基本不成问题啦。”他自信满满。黄部伟是锡城街道芹上寨的村民,上有老下有小,父亲年迈,两个女儿一个在昆明读大学,小的念初中,妻子患有尿毒症,长期卧病在床。生活的压力全部落在这个41岁的男人肩上,2020年的时候全家年收入3万多元,人均6千左右,生活捉襟见肘。为了改变生活现状,去年他在街道社区帮助下,毅然办理了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贷款5万元发展家庭种养殖,栽了4亩小铁头、3亩西蓝花、3亩青菜和4亩糯玉米,当年纯收入达到了4.5万多元。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产业是关键。为促进贫困家庭发展产业,红河州出台了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贷款额度5万元,享受财政全额贴息,贷款期限可达3年,根据情况还可以进行续贷和展期,而且办理手续简便,无需向银行提供抵押或担保。仅2021年~2022年,锡城街道为47户贫困户申请办理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免息贷款175.8万元,占全部贫困对象170户的27.6%。极大地方便和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缺乏资金的问题。
家住山区小石岩村的脱贫户姜华青、黄继英夫妇,两个女儿很争气考取大学,但同时也给家庭带来很大负担。夫妇俩虽正值壮年,空有一身力气却没有资金发展生产,只能以周边打零工为生,入不敷出。“我们夫妻没文化吃了许多苦,我们的儿女不能让他们再走我们的老路。”黄继英面对走访干部,说出了当时的考虑。从前年开始,夫妇俩为了孩子能坚持完成学业,咬牙借贷了5万元发展了中草药万寿菊种植,三年辛勤劳作,目前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8亩,年均纯收入增加了2万多元,保证了两个女儿的教育支出,顺利完成了学业,并分别在广州和昆明找到不错的工作。今年,全家种植收入加上工资、副业收入接近10万元。自身的勤奋和党的政策,让他们摆脱了贫困,改变了自己和孩子们的命运。
贷得出,还要收得回。锡城街道在信贷资金管理方面,不断强化贷前调查、贷中管理和风险防范,按照“一户一策”建立清单实现有效管理,多年运作下来均未出现逾期贷款。被走访的黄部伟、姜华青两户贫困户,得益于金融信贷扶贫政策,更自觉的按期还清了贷款。由于信誉良好,今年在申请后又分别获批4.9万元和5万元。
在告别黄部伟时,他坚持从自己刚买的微型小货车上拿了几棵西蓝花送给我们尝尝味道,他风趣地说道:“拿回去尝尝,尝尝我们脱贫后滋味。”一脸轻松自信。盛情之下,我们承领了他的一片心意,更多的却是体味到致富后贫困户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