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基层党员“双带”能力较弱的情况,切实把贫困党员率先脱贫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持续加强组织领导,有效提高基层党员“双带”能力。
激活动力,在强化扶智上“出实招”。一是发挥乡镇党校阵地作用,适时开展“云岭先锋夜校”学习、“万名党员进党校”和“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等活动,强化主动脱贫认知。二是扎实开展“三讲三评”工作。将未脱贫党员纳入重点讲评对象,通过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讲帮扶措施、评帮扶成效;村组干部讲履职情况、评工作成效;建档立卡贫困户讲脱贫情况、评内生动力,切实提高主动脱贫意识。三是建立走访慰问制度。利用春节、“七一”建党节等节日,对未脱贫党员生产生活等情况进行全面摸排,由市级领导带队组成走访慰问组,对未脱贫党员、农村困难老党员等相关人员开展实地走访慰问,及时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激发贫困党员主动脱贫动力。
凝聚合力,在提升素质上“下功夫”。一是发挥农村“领头雁”作用,实施先进带后进行动,采取“党组织领动+致富党员带动+发展大户联动”的帮带模式,抓实未脱贫党员的素质能力提升,增强脱贫发展动力。二是充分发挥党建脱贫“双推进”教育实训基地的作用,按“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针对贫困党员致富本领不强、发展办法不多、创业思路不清等问题,采取党性教育、理论学习、技术实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课程,解决贫困党员缺思路、缺技术等难题。三是实施“一村一品”、“一户一策”。整合扶贫、农业等部门资源,有针对性地聘请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为党员创业提供技术指导,解决党员创业无“路子”问题。依托“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组织开展扶贫知识讲座、技能技术实操等能力提升活动。
挖掘潜力,在产业带动上“谋出路”。一是完善《个旧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结对帮扶领导干部牵头负责,根据贫困党员生产实际,因地制宜发展致富产业,制定“一户一案”产业扶贫计划,打造“一村一品”后续产业。二是结合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情况,重点发展适合产业。在河谷热区发展热区作物种植,在高寒山区重点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在坝区规划建设乡村旅游服务产业等。三是推动精准脱贫。开展点对点走访调度,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特点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帮助贫困党员提升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提高生产技能。同时发动企业与未脱贫党员签订帮扶协议,有效解决未脱贫党员闲置劳动力的问题。李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