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十三五”期间,个旧市积极依托区位、技术、人才、品牌运营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聚焦农业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以深加工和龙头企业来统领个旧市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以发展“谷、果、蔬、牧、药、花”农业品种体系为基础,以优化农业深加工体系为依托,以构建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信息体系为支撑,以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动力,以农业品牌体系建设为牵引,着力打造优质稻、特色果蔬、热带水果、生物药材、烤烟、农畜产品加工等农产品品牌,着力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重点以乳业、米业、药业、规模养殖业、果蔬业等推动个旧市“绿色食品牌”创建,促进“种养加”一体和一、二、三产业联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集中力量推进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之年。站在这一历史节点回望过去5年,个旧市农业农村工作可谓亮点纷呈。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围绕省委“一个融入、三个定位”、州委“13611”工作思路和市委“12536”总体发展思路,按照“三带一区”空间布局(即以优质稻、冬早蔬菜、优质水果、生猪养殖、奶牛养殖、鱼苗养殖为主的北部坝区产业带;以杂交玉米、马铃薯、生物药材、温带水果、夏季冷凉蔬菜、烤烟、牛羊养殖为主的南部山区产业带;以热区水果柠檬、香蕉、芒果为主的红河谷低热河谷产业带;以大屯的优质米加工、沙甸的特色食品加工、鸡街的乳制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区),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农业生产,积极推进项目实施,严抓重大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防控等农业保护工作,认真落实惠农政策,有力地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特色农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向“两端两精”换挡升级,带动力明显增强。202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预计完成28.89亿元,比上年增长6%,比“十二五”末增长27.44%;农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7.18亿元,比上年增长6%,比“十二五”末增长27.44%;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预计完成34.23亿元,比上年增长8%,比“十二五”末增长62.3%;全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预计完成58.76亿元,比上年增长23%,比“十二五”末增长122.6%。完成“两区”面积划定14.04万亩,建成9.5万亩高标准农田,全市粮食总产量保持在7.3万吨以上,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1%,农业特色化、精品化发展初具成效。
优化种植结构
稳步发展优势产业
农为邦本,食为政首。5年来,个旧市始终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强农田基础建设,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着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以粮食作物高产创建项目为依托,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升农机装备水平,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依托个旧高原繁育示范中心建设,发展万亩优质水稻种植;着力加强优质粮食品种的选育,加大中低产田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粮食种植面积115.44万亩,粮食产量37.54万吨,为全市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个旧市在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其他主要经济作物也保持了较好发展态势。“十三五”期间,蔬菜累计完成播种面积55.39万亩,产量65.53万吨;水果累计种植面积33.84万亩,产量38.3万吨。卡房镇、老厂镇、贾沙乡常年种植马铃薯2.5万亩,产量达4.3万吨,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蔓耗镇红河谷沿线热区作物香蕉、芒果等常年种植面积在2.8万亩,产量3.6万吨,产值4000万元以上;鸡街镇鲁沙梨万亩梨园年产量超万吨,产值2500万元以上;鸡街镇乍甸佐料菜种植基地,芹菜、薄荷、芫荽、大葱等种植面积1000余亩,产量1600余吨,产值超500万元;锡城镇、鸡街镇、个冷路沿线冬季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2.25万吨,产值4000万元以上;鸡街镇倘甸洋葱种植基地,种植面积0.6万亩,产量2万吨,产值2500万元以上。老厂镇、卡房镇高山冷凉蔬菜种植面积1万亩,产量2.5万亩,产值3000万元以上。大屯街道、老厂镇种植苹果树0.7万亩;保和乡、贾沙乡种植桃子树0.8万亩。
此外,红河州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个旧片区及红河谷开发开放带个旧片区开发加快推进,山区半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不断提速;水稻、玉米、马铃薯等良种良法示范推广取得新的进展;优质九叶青花椒现代农业产业园落地见效,目前,在完成一期3400亩花椒种植的基础上,二期1800亩已进入前期开发。个旧市还优化“新区+山区”生物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发挥贾沙、保和、卡房、老厂等南部山区乡镇特色种植优势,重点开展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发展三七、重楼、黄姜、草果、万寿菊、白芨、黄精等中药材种植4.81万亩。
5年来,个旧市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累计兑现中央耕地地力保护资金7283万元;完成种植业政策性保险12.22万亩。此外,实施小春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水稻高产创建、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玉米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等省级科技增粮项目13项。
生态循环养殖
加快畜牧业提质升级
“十三五”期间,个旧市畜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积极构建现代养殖体系,探索生态畜牧业循环发展新途径,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以生猪生产为重点,牛、羊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家禽生产等特色养殖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5年来,通过实施南方草地畜牧业发展项目,2016年至2018年退耕还草项目、退牧还草项目,2016年至2018年草地畜牧发展转型升级项目,2016年至2019年中央粮改饲试点项目,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有效提升了草食畜牧养殖户的养殖信心和养殖水平。同时,抓住恢复生猪生产重要时间节点,引入广东温氏集团,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大大提升了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目前,全市畜禽规模养殖户备案共92户。以温氏家庭农场乙碗水片区“耘以牧业”、温水塘片区“中尚农业”及以南部乡镇“鑫龙农业”为主的20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项目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年新增出栏肥猪约10万头;以“红河驼峰”“川欣养殖”“源森养殖”“鑫锐养殖”等为代表的规模肉牛养殖不断壮大提质;个旧市鸡街镇棚旧2000头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加快实施。
据初步统计,2020年,该市预计生猪存栏21.57万头,比“十二五”末增长2.8%;牛存栏10.93万头,比“十二五”末增长46.18%;羊存栏10.64万只,比“十二五”末增长48.21%;家禽存栏161.83万羽,比“十二五”末增长56.87%。累计生猪出栏23.45万头,比“十二五”末增长14%;肉牛出栏4.55万头,比“十二五”末增长41.65%;肉羊出栏6.14万只,比“十二五”末增长34.09%;家禽出栏304.26万羽,比“十二五”末增长31.63%;奶产量3.02万吨,比“十二五”末增长40.49%;禽蛋产量0.78万吨,比“十二五”末增长27.72%;肉类总产量3.43万吨,比“十二五”末增长31.78%,为全市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在渔业生产方面,大屯街道、鸡街镇发展以加州鲈鱼为主的设施渔业,年产量130吨,产值约650万元;红河谷热区发展以俄罗斯鲟鱼为主的设施渔业,年产量500吨,产值约1400万元。2020年,该市渔业总产值16788万元,比“十二五”末增长10.7%。“恒洋渔业”作为设施高密度水产养殖首个示范基地已投产,“和顺联大渔业”国家种业示范场稳步发展。
龙头带动作用凸显
机械化发展势头强劲
产业发展快,还要龙头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个旧市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支持农畜产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等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龙头企业走“公司+农户”“企业联基地”的路子,进一步优化乳业、粮油加工等农产品深加工体系,促进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效益稳定增长,巩固提升特色农业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全市现有粮食、乳制品、畜禽产品、生物药材等农业龙头企业49家,较2015年增长22%;产品加工产值保持年均增长2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1.21:1提高到1.8:1。乍甸乳业成为全州唯一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大红屯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粮油加工企业,荣获“中国百佳粮油企业”称号。
该市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优做强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扩大加工规模,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加产量和品种,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改造提升大红屯、乍甸乳业、云河药业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目前,红河州首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云南乍甸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拥有云南省著名商标“乍甸”品牌,产品有巴氏鲜奶、酸奶、常温酸奶、餐饮奶牛乳房、优酸乳、乳酸饮料、屋顶盒纯牛奶、屋顶盒奶饮料等12大系列产品,已成为集牧草种植、奶牛饲养、乳制品科研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乳品企业。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云南云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云南省著名商标“云杉牌”系列产品虎力散胶囊、龙血竭胶囊、香果健消片等产品;省级龙头企业个旧市大红屯粮油购销有限公司“大红屯”商标先后获得 “云南名牌”“云南省著名商标”等称号,其产品获得“优秀产品奖”“放心米”,农博会“金奖”“银奖”等,主要经营“大红屯”“云梯谷”系列大米、挂面、杂粮、食用油等100多个粮油产品。
“十三五”期间,个旧市全面完成了上级部门下达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期目标,完成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14.842万元,受益户数6032户,录入机具数量8360台,核实机具台数8360台,共拉动农民购机资金4600万元,有效地增加了全市农机装备总量,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
坚决巩固脱贫成效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农业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十三五”期间,个旧市全面抓产业促增收,建设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扶贫基地74个;实施“菜单式”产业扶贫,对全市366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按户均2000元进行“菜单式”产业扶持,全市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3182户12233人实现产业扶贫项目覆盖率100%;全市共培育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新型经营主体62个(企业20个、合作社42个),实现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3182户12233人100%全覆盖,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全市30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3万元以上的脱贫标准。2020年,该市组建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选聘产业发展指导员共146名,针对全市30个贫困行政村及易地集中安置点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开展112期7526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108人次。该市历年产业扶贫共投入资金6917万元,其中,2020年投入产业扶贫项目资金1599万元,占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总额3458.65万元的46.23%,年均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总额的30%以上。
乡村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与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息息相关。该市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跑”乡村振兴,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水平,促进全市农村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更完备、农村公共服务更便利、农民生活更有奔头。
至2020年年底,全市乡(镇)镇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100%,自然村生活垃圾得到简易或有效治理率100%,乡(镇)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100%;全市乡镇(镇)区均有2座以上无害化卫生公厕,79个行政村(含涉农社区)所在地实现1座以上无害化卫生公厕全覆盖,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89.56%;省级卫生乡镇、卫生村创建率分别为100%、55.69%;全市423个自然村均达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1档以上标准,达到2档标准提档升级型村庄148个,达到3档标准生态宜居型村庄58个。其中,沙甸街道金川社区、鸡街镇包家庄村委会分别获评2019年度省级、州级美丽村庄;2020年推荐上报省评美丽村庄20个,推荐上报州评美丽乡村2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