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志
-
索引号20240913-213147-182
-
发布机构个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发布日期2018-01-02
-
时效性有效
个旧年鉴2016 概况 个旧市
【人口民族】 2015 年末,个旧市户籍人口 147264 户 387839 人。其中城镇人口 257460 人,乡村人口 130379 人,分别占总人口的 66.4%、33.6%;男性 人口 193734 人,女性人口 194105 人,性别比为 99.81 ∶ 100(女性为 100)。由汉、彝、回、壮、苗、 傣 6 个世居民族及多种外来民族组成,在户籍人 口中,汉族 226971 人,占 58.5% ;彝族 96874 人, 占 25.0%;回族 18445 人,占 4.7%;壮族 16141 人,占 4.2% ;苗族 15070 人,占 3.9% ;傣族 6546 人, 占 1.7 %;其他民族 7792 人,占 2.0 %。全市常 住人口 47.05 万人,人口出生率 11.60‰ ;死亡率6.66‰ ;人口自然增长率 4.94‰。城镇化率 73.8%,常住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296 人。
【经济概貌】 2015 年,个旧市立足新常态,把握 新特征,发挥新优势,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 抓改革、促转型、惠民生各项工作,努力挖掘增长 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为“十二五”发展画上圆满句号。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6.19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3%(按 可比价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2.7 亿 元,增长 6.5% ;第二产业增加值 111.53 亿元,增 长 13.9%;第三产业增加值 81.96 亿元,增长 8.1%。三次产业之比为 6.2 ∶ 54.1 ∶ 39.7,第三产业比重比 2014 年提升 0.4 个百分点。实现非公有制经 济增加值 93.58 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45.4%,比上年提高 2 个百分点。
【工 业】 2015 年,个旧市以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工业总产 值 296.75 亿元,增长9%。深入实施产业转型“211工程”,拆除落后产能粗铅冶炼鼓风炉 10 座,淘汰 69 户小选矿企业。加快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四上”非工业企业,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 57 户,“四上”非工业企业达 70 户。加快实施传统工业企业技改工作,为企业申请技改补助及贷款资金 5000 万元,支持云南沙铅等 7 户企业加快技术设备更新改造。扶持振兴、乘风、锌联等有色金属企业拓展有色金属深加工、稀贵金属回收利用、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等项目。启动轻工产业园区项目建设。云锡 10 万吨铅、沙甸铅业 10 万吨铅等 13 个工业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完成中电新能源卡房光伏项目工商注册等前期工作。南翔公司年处理 90 万吨氧化锰矿石选矿厂、年产 20 万吨硅锰合金,云南沙铅 10 万吨粗铅冶炼等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规模以上工业生产稳步发展,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260.14亿元,增长 8.9 %。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产值16.81 亿元,增长 4.8% ;重工业产值 243.33 亿元,增长 9.2%。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实现产值 3.29亿元,增长 0.3% ;股份制经济实现产值 245.56 亿元,增长 7.7 %;其他经济实现产值 10.92 亿元,增长 43.9%。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有色矿产金属总量 10.42 万吨,下降 3.3% ;十种有色金属 67.07 万吨,增长 10.3%。其中锡 8.46 万吨,下降 3.9% ;铅 14.4 万吨,增长 30.1%;锌 5.07 万吨,下降 2.1%;铝 30.22 万吨,增长 6.3% ;硫酸(折 100%)81.96万吨,下降 1.2% ;中成药 371 吨,下降 36.7% ;液体乳(牛奶)7.48 万吨,增长 31.5%。辖区实现工业增加值 101.64 亿元,增长 13.7%。工业企业效益利润持续下滑,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 4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7.24 亿元,增长 14.2%;主营业务收入 397.31 亿元,增长 24.3% ;利税亏损 29.08 亿元,增亏 29.9 亿元,其中利润亏损 36.25 亿元。
【农 业】 2015 年,个旧市农业农村工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卓有成效地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和改革创新。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22.67 亿元,比上年增长 6.4% ;全年种植粮食作物 23.63 万亩,比上年增长 0.3% ;粮食总产量 7.65 万吨,比上年增长1.9%。种植经济作物 7.35 万亩,增长 4.0%。粮经比由上年的 55.7 ∶ 44.3 调整为 54.4 ∶ 45.6。农作物产量呈现不同幅度增长。蔬菜总产量 11.11 万吨,增长 0.6% ;水果总产量 6.17 万吨,增长 24.6% ;油料总产量 1949 吨,增长 23.5% ;甘蔗总产量10.2 万吨,增长 5.4%;烟叶产量 2255 吨,下降 4.9%。药材产量 4725 吨,增长 2.3 倍。畜牧产业发展良好,畜牧业产值达 11.76 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 51.9%。主要畜产品产量 :肉类总产量达 6.25万吨,比上年增长 4.5% ;家禽出栏 341.19 万只,增长 19.1% ;禽蛋产量 1.24 万吨、牛奶产量 2.65万吨,分别增长 24.8% 和 23.1% ;年末大牲畜存栏11.84 万头,增长 27.2% ;牛存栏 11.35 万头,增长28.5% ;生猪存栏 40.95 万头,增长 18.8% ;羊存栏 9.02 万只,增长 28.8% ;大牲畜出栏 5.44 万头,增长 30.2%,牛出栏 5.44 万头,增长 30.2% ;羊出栏 4.81 万只,增长 31.0% ;生猪出栏 64.51 万头,增长 17.0%。水产品产量 6054 吨,增长 5.8%。
【交通·邮电】 2015 年,个旧市全力推进交通运输的服务功能,提高交通运输的保障能力。全力做好新鸡高速公路(个旧段)征地拆迁工作。2014 年、2015 年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项目 18个实现开工。2016 年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计划实施 150 公里,已完成野外测量工作。投资 1300 万元的鸡街镇白马寨至阿乃寨农村道路新建工程全面完工。省道 S314 线个旧市过境公路(八号洞至风筝山)、鸡个公路岔口至一碗水二级公路、霞石项目进场道路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强化运输市场安全生产监管,建立健全检查机制,增强排查手段,全面开展道路运输行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和谐安全发展。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公路运输总周转量 8.47 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 5.2%。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总收入 1650万元;电信业务收入 5158.1 万元。移动电话网络信号实现对全市城区、乡镇和行政村的 100% 覆盖。
【城乡建设】 2015 年,个旧市坚持双城联动,全力推进新城建设,提升老城品质,不断凝聚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大屯新城建设完成控规编制,大屯海环湖观光西路路基已贯通、星河变电力线路工程建设已完工。星河路拓宽工程、环中海路、个屯路延长线、奥体路启动前期设计工作。个旧城区与大屯新城连接有轨电车、第三自来水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大屯海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综合体育设施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水乡小镇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个旧主城区城市功能不断优化。排污隧洞工程主隧洞全面贯通,吉安变主体已完工,上河变开始实施出线工程。人防公共人员掩蔽工程进入规划审批阶段。大通天然气中转站开工建设。雨水管网改扩建等项目积极推进。启动新景路、民权路等市政道路建设。完成建设路、环金湖照明及红炮台、抗洪广场夜景灯光改造工程。继续实施市区人行道提升改造和市区公厕拆除重建和改造工程。加快行政区划改革,推进贾沙乡撤乡设镇、锡城镇撤镇设街道工作,配套推进锡城镇 6 个村委会撤村设居工作,加快推进人口市民化进程。建筑及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全市资质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 41.62 亿元,增长 20.4%,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 29.31 亿元,增长 9.5%。稳步推进“美丽家园”行动计划,整合各类资金 4.8 亿元,打造特色民居3900 户(其中拆除重建 2400 户,改造提升 1500 户),州、市级做美村庄示范村 19 个,做优集镇 1 个,新建和改造标准化卫生院(室)2 所,建设标准化敬老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 所,建设标准化小学、乡村幼儿园 2 所,消除 BC、D 级校舍 16958 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年完成水利投资 2.31亿元,完成 2014 年、2015 年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共计 12 条渠道工程,8 座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通过竣工验收,石洞坝水库实现开工建设,火把冲水库、坡背中型水库工程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全市库区坝塘蓄水 6356.5 万立方米。名悦休闲旅游酒店湖滨广场一期房屋征收已进行补偿安置。全年垃圾、粪便清运率始终保持 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 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86%。建成区面积 13.2 平方公里,建成区内实有各类绿地 5717156.13 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原公共绿地)面积 1367552.46 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8.9%,城市绿地率 45.7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7.85 平方米。
【外向型经济·商贸·旅游】 2015 年,个旧市深入挖掘个旧区位、产业、人文优势,积极打造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招商引资环境。全市在建招商引资项目 102 个,其中上年结转 37 个,新开工项目 65 个,新签项目协议总投资 149.78 亿元。全年引进省外到位资金 75.85 亿元,其中工业项目省外到位资金 30.49 亿元,引进外资 1048 万美元。
2015 年,个旧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4.67亿元,比上年增长 12.2%。乡村消费增长快于城镇,实现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 45.24 亿元,增长11.7% ;实现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 19.43 亿元,增长 13.1%。按经济成分来看,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 29.5 亿元,增长 10.6%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 35.17 亿元,增长 13.5%。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6%,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 1.8%,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下降 5.1%。
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 1.82 亿美元,下降34.6%,其中进口 0.99 亿美元,下降 28.6%;出口 0.83亿美元,下降 40.9%。
稳步推进旅游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 206.28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 16.98 亿元。“中国·沙甸回族文化旅游小镇”、阴山综合旅游开发、个旧锡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旅游项目稳步推进。中国沙甸·泓回文化艺术庄、金彩陶瓷文化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于 9 月正式对外运营。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旅游推介活动,先后参加 2015 中国国际(浙江)旅游产业博览会暨中国国际(自驾)旅游产业博览会、北京第三届金秋银杏节、2015 年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共发放《世界锡都─个旧旅游宣传册》16200 份。借助红河州旅游发展委员会和中国工商银行红河分行依托工商银行“融 e 购”电子商务平台,先后有沙甸好牛食府、沙甸品质馆等 22 家商户入驻“融 e 购”电子商务平台。
【财税·金融】 2015 年,个旧市加强收入征管,确保收入持续增长;优化支出结构,保障民生稳步改善。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 18.81 亿元,下降8.0%,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1.11 亿元,增长3.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33.07 亿元,下降 5.8%。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232.14 亿元,比年初增长 1.4%,其中住户存款余额 148.95 亿元,比年初增长 0.9%。各项贷款余额 190.89 亿元,比年初增长 11.0%。
【教 育】 2015 年,个旧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责任,努力提升教育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年内撤并 5 个校点,顺利通过省、州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验收,和平小学被评为首批红河名校。高考 600 分以上考生 33 人,位列全州第二;王慧婕同学以实考总分 680 分并列全省第 9 名,勇摘红河州文科状
元桂冠,张晔同学以总分 691 分进入全省前 50 名,获红河州理科第二名。全年投入资金 4700 万元,新建(维修改造)校安、薄弱学校改造、全面改薄、学前教育等 16 个教育专项工程,新建(维修改造)校舍面积 30575 平方米。完成鸡街小学标准化建设,新建老厂对门山幼儿园。有幼儿园 55 所,其中公办(含集体办)16 所,民办 39 所,在园(班)幼儿 13123 人,幼儿入园(班)率达 99.42%。有高级中学 2 所,完全中学 3 所,初级中学 11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6 所,小学(含完小)74 所,教学点 67 个,小学有在校学生 33724 人,初中有在校学生 13509 人,高中在校学生 6913 人。中等职业学校 3 所(职业高级中学 2 所、教师进修学校 1 所),有职高在校学生 13509 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62%,初中毛入学率为 103.26%,初中三年完学率 93.4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82.16%。幼儿园有专任教师 503 人,小学有专任教师 2064人,初中有专任教师 1027人,高中有专任教师 407人,职业中学有专任教师 112人。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个旧六中高耘老师在第四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加强德育工作,强化心理教育,金湖小学被评为“云南省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示范学校”,个旧一中被评为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科 技】 2015 年,个旧市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引领、带动和支撑作用持续增强。全年共组织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获立项48 项,其中省级 35 项,州级 13 项,共争取项目资金 1620.1 万元。评审立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 39项,落实项目资金 115 万元。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个旧市旧益机电厂“新型液压粉磨机研发及推广应用”项目获省民营经济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 35 万元;红河州巨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铁皮石斛细弱苗复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技术创新暨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 80 万元;个旧市大红屯粮食购销有限公司等 13 家企业被认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云南乍甸乳业有限责任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鑫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红河州巨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列入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名单;鑫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后被认定为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和云南省科技小巨人企业;个旧市获批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个旧市特色工业园区被认定为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强化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工作,全年专利申请量 178 件,专利授权量 91 件。继续加大科技奖励力度,组织科技项目参加 2014 年度红河州科学技术奖 17 项,获奖 12 项,奖金 23 万元。组织评选出 2014 年度个旧市科学技术奖 16 项,拨付奖金25 万元。着力推进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云新孵化器被认定为 2015 云南省众创空间。
【文化·体育】 2015 年,个旧市有艺术表演团体 1个,群众艺术馆 1 个,文物管理所 1 个,文物保护单位 35 个,博物馆 1 个,藏品 4000 多件,公共图书馆 1 个,藏书达 30.8 万册。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市 8 个乡镇 79 个村委会进行农村应急广播“村村响”设备安装工作,覆盖农村人口17370 户、56910 人。不断完善“村村通”维护管理制度,确保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长期有效运行。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 99.47 %和98.02%。建成锡城跃进村、贾沙阿邦村、卡房苟街村 3 个村文化活动室,建成鸡街新寨村、蔓耗小蔓提村、贾沙枯枝柏村 3 个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全年免费组织各类综合大型文体活动 12 次,大型展览 15 个(其中常年展览的 3 个),单项文体活动100 余次,举办各类培训班、讲座 46 期。继续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全市已建成 1 个县级公共电子阅览室、10 个乡镇区公共电子阅览室、74个村级服务点、26 个社区服务点,覆盖率达 95%。图书馆分馆建设有序推进,完成沙甸鱼峰书院、沙甸阿语学校、鸡街文化站 3 个图书馆分馆建设。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举办“红河城市·锡都迎新音乐会”“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活动,组织开展“中国梦、红河路、山水个旧、美丽锡都”个旧市美术书法、工艺品精品展和广场舞大赛。全年组织下乡演出 112 场,直接受益群众达 20 万余人次。实施文化建设“1046”春天工程,计划投资 1.2亿元的锡缘文化园实现开工建设。继续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已完成 1445 件(套)可移动文物的上报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完成申报红河州级 3 个项目及 7 个传承人,市级 1个项目及 4 个传承人的系列申报工作并获得批准。
年内,个旧市积极组队参加 2015 年云南省中学生篮球冠军赛获第三名、参加云南省后备力量少年足球比赛获 U9 一组第六名。组队参加一系列篮球比赛,分别取得 2015 年中国(云南红河赛区)三对三篮球联赛男子青少年组冠军、2015 年中国(云南省赛区)三对三篮球联赛男子青少年组亚军德宏州“2015 年云南省青少年篮球锦标赛”第四名等好成绩。组队参加团州委、州教育局、州文广局联合举办的“搏击青春·放飞梦想”青少年羽毛球、乒乓球比赛,荣获乒乓球男子团体第一名、乒乓球女子团体第一名及各组类别个人荣誉;组队参加在玉溪举办的云南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取得 11 岁组第三名和 9 岁组第四名的好成绩;组队参加在蒙自举办的“我爱足球”中国民间足球争霸赛红河州赛区比赛,取得红河州娃娃组第一名和社会成人组第一名的好成绩。组队参加四川峨眉山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套路比赛,取得 5银 3 铜的好成绩。登记注册的市级体育协会 23 个,各级各类体育健身活动站点 200 余个。体育场地总数 269 个,场地总面积 16.2 万平方米。
【卫 生】 2015 年,个旧市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 288 所,实际开放病床位 3419 张,每千人实际拥有病床 7.3 张。卫生技术人员 3462 人,其中医生 1022 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7.39 人。全市有 75 所村级卫生室,乡村医生 244 人。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全市新农合参合率达99.6%。新农合基本险支付 6761.46 万元,进入大病报销金额 160.71 万元,两项保险患者实际报销比例达 67.47%。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取消所有药品(中药饮片除外)加成,按进价销售。积极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对三所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进行合理调整,新的收费价格于 2016 年 1 月 1 日起行。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2015 年,共审批设置 4 所民营医院。规范医院护工管理,提高护工队伍素质,全市已有护工 89 人取得培训合格证。成立个旧民营医疗机构行业工会联合会,促进民营医疗机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加快推进妇幼健康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2015 年被国家卫生计生委授予“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称号。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截至2015 年,全市免费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38.9827 万份,建档率 83.60%。
全年未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坚持保健与临床相结合,充分履行妇幼保健公共卫生职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 99.72%,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 6.95‰,婴儿死亡率 4.23‰。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补助 2108 人,补助资金 84.32 万元。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128.25%,免费婚前医学检查率为 75.17%,0 ~ 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为 93.98%,全市孕产妇保健覆盖率为 99.58%,完成农村妇女 2000 人、7150 人的乳腺癌、宫颈癌免费检查。0 ~ 6 岁儿童免疫建证率 99.81% ;全市完成一类疫苗接种 116616 针次,各类疫苗接种率均在 99% 以上。
【环境保护】 2015 年,个旧市紧紧围绕“生态环保”发展战略,积极创新环境管理、强化环境治理、持续推进污染减排、严格环境监管,实现全市生态环保建设工作的新进展。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审批 43 个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项目 7 个。稳步推进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五大工程”。强化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提高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数据监控有效传输率、全力推进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工作、按“一企一档”原则对全市 86 个国控企业建立档案,建立减排监测、考核体系。不断规范环境空气、水质、噪声等监测工作,全年出具监测报告 282 份,提供监测数据 20681 个。积极开展绿色单位创建指导工作,组织个旧市供电局社区、个旧市云锡机关社区、个旧市金湖东社区、个旧市明珠社区和个旧一中、个旧三中、人民小学、绿水河旅游公司参加云南省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环境教育基地复审工作;指导宝华社区成功创建省级绿色社区,个旧市十八中、个旧市甲介山小学成功创建省级绿色学校。进一步强化排污申报登记审核工作,对重点企业排污费实行阳光征缴和企业动态核定管理,对辖区 109 家企业征收排污费 974.41 万元。继续加大对辖区重点片区涉重企业监管力度,全年出动执法人员 11991 人次,做现场监察记录 3997 份。推行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初步构建覆盖全市、责任到人、监管到位的环境监管网络体系,网格化工作经验得到省环保厅的肯定。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锡城镇、蔓耗镇有 14 个村委会创建为“红河州州级文明生态村”。全市已有 69 个村委会创建为“红河州州级文明生态村”,占全市 79 个村委会的 87.3%。强化危险废物监管,组织举办工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培训班,有 115 家工业企业参加培训。年内办理危废转移手续 46 批次,实际完成危废转移 45 批次。推进节能降耗,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补助申报工作,红河锌联综合节能提升改造工程、润鑫铝业铝电解高效节能环保惰性阴极示范生产线建设项目、云南沙铅铅冶炼余热发电节能项目已列入 2015 年度云南省重点节能示范项目,获得省级节能降耗专项资金 192 万元。完成退耕还林、荒山造林 9500 亩,义务植树 85 万株。完成石漠化、岩溶面积综合治理 55 平方公里。
【人民生活社会保障】 2015 年,个旧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6916 元,增长 9.0%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707 元,增长11.1%。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保体系,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7.15 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11.61 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9.27 万人,参加失业保险 5.51 万人,参加工伤保险 5.4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 10.86 万人,发放基础养老金待遇 2.51 万人,发放金额 2597.39 万元。2014 年启动新老农保并轨工作,截至 2015 年末,享受待遇符合条件并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发放待遇 512 人,累计发放金额 45.91 万元。城镇新增就业人员 7215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3.85%。提供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有 269 人在红河州技工学校、个旧一职中参加 3 年制技校、职高学历教育培训;组织 438 人进行职业培训,组织 200 人参加创业培训,支付补贴 120 万元。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2616 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 5710元,增长 20.8%。全年发放农资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退耕还林项目资金等惠农补贴 3351 万元,受益 45.45 万人次。整合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 840 万元、美丽乡村资金 900 万元、彩票公益金 170 万元,共实施项目 33 个,覆盖全市 33 个自然村,惠及农户 5741 户。全年投入各种扶贫资金 12251 万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 5 个,其他扶贫项目 8 个,全市 8 个乡(镇)12 个贫困自然村的866 户 3209 人直接受益;投放农村到户扶贫贷款4000 万元,扶持农户 1602 户 7209 人;完成减贫任务 1900 人。实施公共租赁住房建设 400 套、棚户区改造项目 22 个、3201 户,建成公共租赁住房1 个项目 75 套。实施农危房改造和安居工程 1375户。稳步推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年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 945.32 万元,救助困难群众 67836 人次,其中直接救助 413.9 万元、5487 人次,资助参保 384.4 万元、47621 人次,资助参合 147.02 万元、14728 人次。全市有 4.75 万低保对象享受到低保补助,发放资金 1.38 亿元。2015 年 7 月 1 日起,80周岁至 99 周岁老年人保健长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月 45 元提高到50 元,100 岁以上长寿补助继续执行 600 元 / 人月标准。全年发放高龄津贴 505.24 万元,惠及高龄老人 9200 余人。切实抓好老龄工作,建成 3 个村级敬老院,2013 ─ 2014 年中央及省批11 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完工并投入使用,8 个农村幸福院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出台《关于建立个旧市城区社区义务服务工作体系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努力满足残疾人康复需求,荣获“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市”称号。完成各项水利工程项目 1158 件,0.78 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改善灌溉面积 1.15 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0.1 平方公里。
【依法行政】 2015 年,个旧市政府认真传达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各项决策部署,扎实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政府部门由 32个调整为 24 个,政府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成立不动产登记局和不动产登记中心,各乡(镇、区、办事处)为民服务中心、26 个社区一站式为民服务站、111 个村级为民服务站全部建成投入使用。行政审批下放事项清理调整 46 项,取消行政审批事项 87 项。
(撰稿:何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