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地方志
  • 索引号
    20240913-213046-202
  • 发布机构
    个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18-09-27
  • 时效性
    有效

个旧年鉴2016 经济综合管理 计划管理

【主要计划完成情况】 2015 年,个旧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205.16 亿元,同比增长 11.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 12.7 亿元,同比增长 6.5% ;第二产业完成 111.53 亿元,同比增长 13.9% ;第三产业完成 81.96 亿元,同比增长 8.1%。工业总产值 296.75 亿元,同比增长 9%。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212.51 亿元,同比增长 35.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1.1 亿元,同比增长 3.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6916 元,同比增长 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707 元,同比增长 1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4.67 亿元,同比增长 12.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 1.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3% 以内。 

  

【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2015 年,个旧市发展和改革局根据中央、省、州 2016 年各项工作部署及市委、市政府工作任务和要求,认真制定《201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16 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宏观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8.5%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3%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0%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1%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3% 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幅度控制在 3% 以内。 

  

【实现 2016 年计划的主要工作措施】 2015 年,个旧市为实现 2016 年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着力突出项目带动,保持投资稳定增长 

    强化重点项目建设。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及时帮助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力争滇南中心城市群现代有轨电车个旧段、第三自来水厂、城市停车场、老厂片区和卡房片区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大屯海环湖观光西路、蔓耗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等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完成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鸡街沙甸片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 

   强化争资融资。向上争取一批。适时跟踪国家、省级项目投资导向及政策,加强项目包装和储备,特别是加大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的大项目储备力度,力争更多的项目纳入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国家专项基金等支持范围。融资一批。吃透国家政策,强化与农发行、国开行等合作,最大限度争取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工作;加强银企对接,积极协调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帮助企业增强发展后劲和活力。招商引进一批。充分利用红河州“一个试点、三大平台”建设机遇,依托自身发展优势,加大项目储备和推介力度,力争引进更多资金参与个旧市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基础设施等建设。 

    强化项目储备。储备好“十三五”规划项目。找准“十三五”期间国家、省、州项目投资和政策支持方向,储备和充实项目库,加强向省、州汇报和对接,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中央、省、州级“十三五”规划范围。做好政府投资三年滚动计划项目储备。根据中央、省、州支持重点和投资方向,重点加强政府投资三年滚动投资计划项目编制储备,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利电网、社会事业等方面,储备有利于个旧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同时加快项目各项前期工作,为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奠定基础。 

    二、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深入实施产业发展“二次创业”和产业转型“211工程”,巩固和提升传统有色金属产业品牌和质量,扶持和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加快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新型工业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是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政策争取和支持,通过联合重组、技术改造、转产等方式,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引导企业转型发展。二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快锡冶炼异地搬迁升级改造项目、硫化锡铜矿选矿技改工程(二期)等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高新适用技术对传统采、选、冶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三是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年产 5.2 万吨再生铅综合回收、每年 6 万吨含锡铅锌铜危险固体废料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等项目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加快三木家居装饰材料制造厂、年产 10 万吨电解锰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加快推进轻工产业园和南北选矿工业园区建设;完善特色工业园区管理机制,规范园区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以园区开发投资为主的融资平台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积极争取工业园区政策、资金扶持,促进园区经济快速增长。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南部山区以红河生物谷绿色生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为重点,北部坝区以倘甸万亩现代农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为主,建设现代设施标准化农业示范园。推进畜禽基地标准化建设,发展优质肉牛、猪、禽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培植和引进力度,重点扶持大红屯、乍甸乳业、沙甸好牛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发展现代服务业。采取设立专项发展基金、税收减免、项目倾斜等方式,重点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规模、有效益、有市场、成长性好的服务业,主要包括现代商贸、电子商务、互联网“+”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更多商家入驻红河商业中心,形成新的商贸业增长点。促进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推进沙甸旅游小镇等重点项目,做好 A 级景区创建工作,推进蔓耗古镇恢复重建,加快大屯海龙王阁旅游景区暨水乡小镇建设项目前期工作。 

    三、着力老城提质和新城开发,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    

   加快老城改造提质。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加快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及配套管网工程、自来水设施改扩建工程等项目建设,计划实施宝华公园溜冰场停车场建设项目,修建及提升改造新景路、民权路、环湖游览道等市区道路,新建 4 3A 级公厕,继续实施阴山面山绿化美化、城市灯光提升改造、金湖音乐喷泉拆除重建、市区路灯改造安装等工程。加快棚户区改造步伐,计划实施 3300 户棚户区改造建设工程。 

    加快大屯新城开发。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推进大屯整体城镇化建设项目,计划实施新区路、大屯海及周边生态修复治理、地下停车场等项目,以项目建设带动新城开发,主动融入滇南中心城市和滇中经济圈建设。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着力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制村路面硬化工程、鸡街沙甸道路连接民生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加快石洞坝水库建设,力争邦干水库、坡背水库、火把冲水库、第七批“五小水利”重点县项目开工建设。改善城乡面貌。整合农危房改造、抗震安居工程等项目资金,完善农村房、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大力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打造“美丽宜居乡村”。推进电网改造升级试点工作,加快 220 千伏吉安(倘甸)输变电工程等电网建设。 

    四、着力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 

   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持续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加快鸡街沙甸片区重金属污染防治、南北部选矿工业园区等项目建设,强化环境管理,支持和鼓励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完善环保治理设施,从源头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实施石漠化治理。计划治理岩溶面积 38.6 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 22.4 平方公里,人工造林 8850 亩,封山育林 8925 亩。抓好天然林保护,完成陡坡地治理 5000 亩、退耕还林 2000 亩、义务植树造林任务85 万株。 

   加大节能降耗和减排工作力度。采用先进适用节能技术对有色、冶金、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进行改造提升,深化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共伴生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减少排放和堆存。巩固和推进重点企业污染减排工作成果,继续加大工业污染源防治力度,加快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强化污染防治工作,完成减排任务。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共享发展新局面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工作,扎实做好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转城人员重点的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完善新老农保清算并轨,努力实现全覆盖。精准发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贯彻落实省、州促进就业创业政策,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强化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妥善解决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职工安置问题,落实失业保险等政策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加大城乡救助力度。开展“挂包帮、转走访”活动,关心困难群众生活,加大城乡低收入群众救助力度,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和生产条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全面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加快大屯新城养老产业园、敬老院、居家养老等项目建设。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抓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5219 万元完成全市义务教育阶段 23 所中小学 40 个全面改薄建设项目,加快卡房头道水小学、鸡街镇乍甸小学和鸡街镇倘甸小学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办学条件。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快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建设,启动红河州个旧市养老大楼建设项目,着力推进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文化繁荣发展。重点抓好标准文化站建设、行政村文化室建设和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工作。深入开展“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活动,继续做好“三馆一站”软件建设。完成锡都博物馆锡文化展厅的布展、开馆工作。抓好宝丰隆、云庙等文物的维修和开发利用工作,全力推进“1046”春天工程个旧项目顺利实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 12 户高新技术企业。 

    统筹推进社会各项事业。积极发展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会事业。继续做好市场监督管理、民族宗教、地方志编纂工作。 

                                              (撰稿 :罗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