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20240913-213636-786
-
发布机构个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发布日期2018-02-26
-
时效性有效
个旧市2017年经济运行分析
2017年,面对复杂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个旧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紧紧围绕“融入滇中、联动南北、开放发展”三大战略,准确把握“稳中有进、进中求好”工作总基调,以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为主线,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实现了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经济平稳发展
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3.48亿元,增长9.3%,增速比三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14.31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129.9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99.26亿元,增长9.9%。
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9%、54.5%和41.6%,分别拉动GDP增长0.4、5.1和3.8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为5.9∶53.4∶40.7,与上年三次产业结构6.1:53.4:40.5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持平、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0.2个百分点。
(二)农业生产稳中有进
2017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5.5亿元,增长6.3%;实现农业增加值14.7亿元,增长6.3%,增速分别比2016年提高0.5和0.6个百分点。
全市肉类总产量8.51万吨,增长7.8%,其中猪肉6.71万吨,增长6.6%。期末生猪存栏数49.3万头,增长6.9%;禽蛋产量1.49万吨,增长7.0%。
(三)工业平稳增长
2017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比1-11月提高1.2个百分点。
产品产量略有下降。全市完成十种有色金属产量70.36万吨,下降0.7%,其中锡产量10.29万吨,增长4.9%;精炼铜(电解铜)产量9.3万吨,下降7%。
企业效益明显好转。个旧市规模以上60户工业企业中(不含个旧供电公司、鑫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亏损企业32户,比去年同期增加4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8.48亿元,同比增长3.0%;利润总额亏损9.97亿元,比同期减亏10.54亿元;利税总额亏损3.24亿元,比同期减亏10.99亿元。
(四)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亿元大关,完成319.0亿元,增长20.1%,房地产投资完成23.28亿元,下降21.6%。其中城镇投资完成295.72亿元,增长25.3%;非电工业完成投资126.38亿元,增长18.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完成24.12亿元,下降1.5%;第二产业投资完成127.2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67.68亿元,增长32.3%。
(五)消费保持活跃,物价温和上涨
201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63亿元,增长12.4%,增速与去年同期持平。
从城乡看,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7亿元,增长13.1%;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6.66亿元,增长12.0%。
分经济类型看,全市公有制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32亿元,增长11.7%;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30亿元,增长12.9%。
2017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3%。
(六)财税收入小幅下降,支出较快增长
2017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8.19亿元,下降1.1%,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05亿元,增长6.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7.47亿元,增长17.6%。
2017年,全市完成各种税收收入13.36亿元,下降5.1%。
(七)金融存贷稳健运行
截至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9.83亿元,比年初增长14.5%;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22.5亿元,比年初增长13.2%。
(八)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2017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39元,增长8.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8元,增长9.3%。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困难
一是长期矿山安全整治,重金属污染治理,导致部分企业长期亏损,资金链断裂,企业复产困难。截止12月末,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停产半停产企业多达34户,其中停产19户,半停产15户,停产半停产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6.7%。
二是新纳规企业少、规模小,工业发展后劲乏力。新纳规企业总产值仅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0.6%,对于拉动规上工业增长作用小,贡献有限。
三是有色金属行业出厂价格指数飙升对个旧市工业增加值增速影响较大。今年常用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指数从年初以来一直高居两位数:一季度125.92%、二季度122.22%,三季度121.43%,四季度120.06%,扣除价格指数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低增长。
(二)投资持续增长动力不足
一是受工业增速回落以及大项目投资比重偏小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困难。截至年底,我市共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813个,比去年增加105个,其中:5000万元及以上城镇项目共26个(不含跨地州级项目),占总项目数3.2%;500-5000万元城镇投资项目763个,占总项目数93.8%;房地产项目24个项目,占总项目数3.0%。虽然总体在库项目较多,但是项目规模小, 5000万元及以上城镇投资项目完成投资36.55亿元,占全市投资比重 11.5% ,对全市投资增长的支撑作用不明显。二是房地产投资降幅明显。今年我市房地产投资下降21.6%,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在库项目24个,比2016年少6个,其中7个项目处于停工或完工状态,本年没有投资。房地产若没有新项目入库,在库项目依旧大部分停工的情况下,投资情况仍不容乐观。
(三)服务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
2017年,我市第三产业虽然增长9.9%,主要是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增加值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其中占三产及GDP比重分别达37.9%和15.4%的财政八项支出增长20%,拉动三产增长2个百分点,随着财政增收艰难,收支矛盾异常突出,此项指标难以维持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只有12家,总量少、规模小、发展不足的问题仍比较突出,部分传统产业提升乏力,短期内难以形成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
三、2018年经济工作的建议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为全面做好当前经济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贯彻落实经济发展新理念,加强经济运行监测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战略部署,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经济发展新理念,认清发展差距,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使创新成为发展变革的第一动力,绿色成为发展理念的普遍形态,努力培育绿色低碳等具有个旧特色和优势的新增长点。进一步健全全市经济运行分析研判机制,各有关部门加强对主要经济指标预报、预警、会商、分析,各工作层级要各司其职,坚持“挂图指挥、挂图作战、挂图监测”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目标任务的最终实现。
(二)实施产业创新升级行动,推动工业发展提质增效
一是确保传统支柱产业稳定发展,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不断引导云锡、乘风、自立等传统有色金属产业向规模化、集中化方向发展;坚定不移推进环保治理,同时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锌、铜、铝钛合金等战略性产业,打造废旧金属—回收利用—精深加工的循环经济体系。坚持以个旧特色工业园区、鸡街轻工业区、惠科电子产业园区等为平台,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融合,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重视招商引资和培育规上企业。围绕有色金属新材料的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及东盟(红河)义乌商品交易博览城、电子信息产业园延伸和配套,努力引进一批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把新建投产、达产和纳规作为重要抓手,同时监测好规下企业,实现应统尽统,为全市工业经济添加增量。
(三)以扩大有效投资为抓手,发挥投资引领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是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向上争取工作力度,积极提升项目数量,加快项目落地,推进项目建设。着力加快大屯新区建设,确保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有效推进,实现个旧产业转型发展和城市形态、空间的拓展重组。二是及时补充项目储备库,针对多年来投资高位增长所形成的高基数,要摸清投资在建项目存量和新开工项目增量,特别是增加重大项目储备,提高5000万元以上项目联网直报比重。三是继续引导房地产投资向合理化、稳定化、健康化发展,密切关注商品房销售、预售和待售情况,进一步推进保障房建设,加快我市棚户区改造推进速度,确保我市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发展。
(四)以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为契机,挖掘服务业发展潜力
一是更加重视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企业的纳规、升规工作,力求做到应纳尽纳,以此推进第三产业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充。二是在传统商品消费低迷的市场环境下,加快培育互联网+和共享经济等新的消费商业模式,大力发展家政服务、健康养老、旅游文化、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化; 三是加快旅游和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大对戈贾森林公园温泉、老厂时光小镇等重点项目的推进落实;积极助推“一部手机游云南”建设,开启旅游新模式。加快鸡街物流园区、红河谷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建设,积极整合资源,做大做强物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