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20240913-213629-474
-
发布机构个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发布日期2018-05-25
-
时效性有效
2017年个旧市劳动工资统计分析
2017年,全市非私营法人单位从业人员56969人,较去年同期减少5134人,同比下降8.3%,其中:在岗职工45604人, 较去年同期减少3914人, 同比下降7.9%。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35.83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在岗职工劳动报酬32.05亿元,同比增长12.8%。从业人员平均工资62276元,同比增长22.2%。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9331元,同比增长24.7%。
一、2017年劳动工资基本情况
(一)从业人员期末人数有所下降。
从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单位从业人员16298人,同比增长2.0%;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870人,同比下降7.7%;其他单位从业人员39801人,同比下降11.9%。三者人数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8.6%、1.5%、69.9%。
从产业分类看,2017年我市二产从业人员为39445人,三产从业人员为17524人,分别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9.2%、30.8%,第二产业比2016年占比减少3.1个百分点。2017年二产人数较去年同期减少5465人,超除总减少人数331人,第三产业增加496人。由于我市二产人员所占比重较大,就业人数仍占主导,受矿山安全整治、环保治理、房地产低迷等因素影响,部分工业企业、建筑企业停厂、停业,造成单位从业人员下降,形势不容乐观。
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组看,十九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中,“制造业”人数最多33453人,占总人数58.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人数最少68人,占0.19%。
另外,由于部分单位办理社会信用代码、更正行业代码,导致十九个行业中部分行业间的单位个数变化较大,就造成从业人员人数有所波动,但从业人员总数上仍保持一致,仍就能反映出一年来从业人员的整体趋势。
2016年—2017年分行业从业人员情况表
(单位:人)
行 业 类 型 |
2016年 |
2017年 |
增幅(%) |
合 计 |
62103 |
56969 |
-8.27 |
1、农、林、牧、渔业 |
165 |
0 |
-100.00 |
2、采矿业 |
593 |
315 |
-46.88 |
3、制造业 |
36711 |
33453 |
-8.87 |
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981 |
267 |
-72.78 |
5、建筑业 |
6625 |
5410 |
-18.34 |
6、批发和零售业 |
702 |
691 |
-1.57 |
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100 |
177 |
77.00 |
8、住宿和餐饮业 |
577 |
428 |
-25.82 |
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116 |
89 |
-23.28 |
10、金融业 |
740 |
779 |
5.27 |
11、房地产业 |
1038 |
1072 |
3.28 |
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96 |
68 |
-29.17 |
1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796 |
509 |
-36.06 |
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722 |
0 |
-100.00 |
15、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29 |
0 |
-100.00 |
16、教育 |
4121 |
4111 |
-0.24 |
17、卫生和社会工作 |
4053 |
1066 |
-73.70 |
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364 |
191 |
-47.53 |
19、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3574 |
8343 |
133.44 |
(二)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明显增长。
2017年全市非私营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35.83亿元,同比增加3.51亿元,增长10.9%,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0.33亿元,劳务派遣人员工资总额1.73亿元,其他从业人员工资总额3.8亿元。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国有单位职工工资总额15.34亿元,同比增长33.3%;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工资总额0.59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他单位职工工资总额19.90亿元,同比下降2.0%。按国民经济行业分,十九个行业中,六个行业工资总额增长,其中四个行业为两位数增长。由于机关、事业单位按政策增资,因此,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增长最多的是“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增长1.97倍,有效拉动了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增长。下降行业十个,呈两位数减少的行业有九个,下降最多的行业为“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71.5%。
(三)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呈两位数增长。
2017年从业人员平均工资62276元,同比增长22.2%。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9331元,同比增长24.7%。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95019元,同比增长30.6%;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67657元,同比增长21.3%;其他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49094元,同比增长13.0%。按国民经济行业分,十九个行业中,有三个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下降,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下降最多,下降15.7%,其余行业均为增长。其中,也是因为政策增资原因,增幅最高的为“教育业”增长38.7%。
二、存在的问题
(一)第三产业就业空间亟待拓展。目前个旧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比重只有30.8%,比重比2016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可喜的是这几年来第三产业占比每年都有小幅增长。说明我市对促进三产的发展下了大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多年来经济结构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改变的,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加大对三产的关注和投入,进一步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合理发展。
(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交织在一起,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导致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结构性失业是当前失业的主要类型,因劳动力供需双方在产业升级,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各有所需又互不适应,在结构上发生交错。一方面专业性技术性强的岗位闲置而无人胜任,熟练工技术工短缺,另一方面普通岗位又有大量求职者排队应征,造成“有事无人做,有人无事做”的局面,对人力资源是一种浪费,也不利于经济发展。
(三)就业质量不高,工资行业差距仍然明显。部份企业工资待遇福利较低,工人流动大,影响了就业的稳定性。虽然2017年我市工资行业间差距有一定程度的减小,但带有垄断性质的行业仍能取得较高的利润,工资水平节节攀升,而部分技术含量低、竞争激烈的行业则利润微薄,工资增长也相应迟缓,除去行业性质的不同和企业的个体差异外,工资发放不规范以及缺乏公平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也是工资差异大的重要原因,长此以往,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三、建议
(一)加快第一、三产业发展。政府应倾斜式扶持第一、三产业企业,尤其是小微型服务企业和创新型服务行业,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便捷的审批渠道。服务行业本身也应注重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服务产品的更新换代,使服务种类和项目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二)化解用工难题。一方面企业要强化自身吸引力,不仅从薪酬待遇方面多投入,还要关注员工的具体需要,在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使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企业整体凝聚力;另一方面,企业应在技术革新上多下功夫,人力成本越来越高,企业唯有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减少密集劳动力的使用,方能提高生产效率,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三)缩小工资差异。首先是要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使员工能够第一时间与企业共享发展带来的效益;其次应规范部分行业的工资发放,严厉打击随意拖欠工资、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行为,而对少数国有垄断行业工资违规多发的行为也应加以整顿,曝光隐性工资;第三要提升低工资行业自身的竞争力,政府也可适当给予行业优惠政策扶持,使企业效益持续向好,从而提高行业工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