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统计信息
  • 索引号
    20240913-213623-721
  • 发布机构
    个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18-03-02
  • 时效性
    有效

2017年个旧市县域经济报告

  2017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市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目标,积极应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克服长期累积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全市上下攻坚克难、负重前行,经济发展取得较好成绩,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县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3.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3%,总量在全省129个县(市、区)排名第14位,在全州排名第2位。增速分别低于全省(9.5%)、全州(10.8%)0.2、1.5个百分点,在全省129个县(市、区)中,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9.5%)的有86个县(市、区),而我市增速处于较低水平,在全省排名第91位,在全州排名第10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31亿元,增长6.2%。总量在全省排名第74位,在全州排名第7位。增速在全省排名第49位,在全州排名并列第2位;第二产业增加值129.90亿元,增长9.1%。总量在全省排名第11位,在全州排名第2位。增速在全省排名第107位,在全州排名第12位;第三产业增加值99.26亿元,增长9.9%。总量在全省排名第17位,在全州排名第2位。增速在全省排名第77位,在全州排名第3位。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1:53.4:40.5调整为5.9:53.4:40.7,服务业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 

  2017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9.0亿元,比上年增长20.1%,总量位居全州第4位,增速高于全省(18.0%)2.1个百分点、低于全州(20.3%)0.2个百分点。 

  2017年,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05亿元,比上年增长6.2%。总量位居全州第5位,在个开蒙建弥滇南城市群中处于末位水平。 

  2017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1839元,绝对数在全州排第3位,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8.7%,增速高于全省(8.3%)0.4个百分点,与全州(8.7%)持平,增速在全州排第7位。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8元,绝对数在全州排第1位,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9.3%,增速与全省(9.3%)持平,低于全州(9.6%)0.3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州第10位。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工业提振困难 

  一是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压力仍然较大,2017年,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8.5%,相比上年(14.1%)回落了5.6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州排在了倒数第2的位置,而其它11个县市的增速都达到了10%以上。二是新增企业拉动减弱。2017年全市新增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对工业增长贡献有限。2017年,新纳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仅达到4781万元,相比上年(7966万元)下降了40.0%。 

  (二)财政收入质量有所下降 

  2017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8.20亿元,比上年下降1.1%。各种税收收入13.36亿元,同比下降5.1%。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56.6%,比上年(61.5%)下降了4.9个百分点。 

  (三)工商新注册企业50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能力不足 

  2017年全市工商新注册企业50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为零,而相较上年(3.37亿元)下降了100%,反映出我市当年招商引资无大型企业项目的困境,招商引资促进经济转型工作仍面临重重困难。 

  三、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定向帮扶,力促企业规模培育 

  一是做好新增企业纳规工作。对符合规模以上企业标准的要及时纳规,对达到标准而不愿进规模的企业,相关部门要耐心细致做好企业的工作,打消企业顾虑,争取尽快纳规入统。二是在抓好现有规模企业运行的同时,要密切关注年末有退库风险企业,逐个分析、逐一指导,帮助企业解决当前存在的生产经营问题,稳定和壮大我市规模以上企业队伍。三是全市各有关经济部门要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摸清企业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在政策和资金上帮助停产企业排忧解难,使企业尽快恢复经营和生产。 

  (二)继续推进工业结构调整 

  我市有色金属行业属于高耗能行业,总体上来说增加值率低、增速慢、耗能高,加之受长期矿山安全整治、重金属污染治理、有色金属行业出厂价格指数飙升等因素影响,制约了工业经济发展。在优化工业经济结构中,我市要紧密结合《红河州工业经济攻坚战实施方案》、《红河州工业翻番行动计划(2017-2020年)》、《红河州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和《红河州新兴产业培育行动计划》等“1+3”指导性文件,积极化解淘汰落后产能,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努力推进“红河制造2025”。全市上下应加快技术结构调整和优化,深入对重点行业技术结构现状的调研分析,继续推进传统产品升级换代,分类有序化解过剩产能,逐渐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切实提高主导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三)围绕重点项目挖潜力 

  切实抓好省、州等加快投资工作相关政策措施落实落地,突出投资在稳增长、促转型、提效益等方面的关健性作用,保持重点领域投资的平稳较快增长,全力推进全市50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建设进程,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争取项目早日投产达效。结合我市工业、服务业转型升级,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充分挖掘这些行业的发展潜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