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20240913-213608-749
-
发布机构个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发布日期2019-02-26
-
时效性有效
2018年个旧市县域经济报告
2018年,全市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定力,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契机,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实施产业转型发展战略,在加强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大力培育发展新经济、新动能,全市县域经济总体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运行质量持续改善。
一、县域经济主要几个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稳中有进
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60.0亿元,增长10.0%,分别高于全国(6.6%)、全省(8.9%)、全州(9.7%)3.4、1.1、0.3个百分点。绝对值全省排名第14位(排名系手工排序,最终排名以公布数据为准,下同),与上年全省位次相同,全州排名第2位。增速全省排名第41位比上年全省位次前移50位,全州排名第9位,比上年全州位次前移3位。
从分产业全省排名情况看,一产在全省排名偏中下水平,二产、三产处于全省10-20位之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2亿元,增长6.3%,增速高于全国(3.5%)2.8个百分点,与全省、全州持平,绝对值全省排名第74位,增速排名全省第60位;第二产业增加值142.13亿元,增长13.8%,增速分别高于全国(5.8%)、全省(11.3%)、全州(12.8%)8、2.5、1个百分点,绝对值全省排名第11位,增速排名全省第60位;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百亿元,达102.95亿元,增长5.3%,增幅分别低于全国(7.6%)、全省(7.6%)、全州(6.9%)2.3、2.3、1.6个百分点,绝对值全省排名第17位,增速排名全省第96位。
从我市在全省GDP体量分布情况来看,在全省129个县(市、区)中,第一梯队GDP超过千亿元的有2个,分别是:官渡区(1223.20亿元)、五华区(1115.41亿元);第2梯队GDP在500-1000亿元的有4个,分别是:盘龙区(705.66亿元)、红塔区(655.03亿元)、麒麟区(651.86亿元)、西山区(600.98亿元);第3梯队GDP在200-500亿元的有14个,我市属于200-500亿元的这一梯队,因此从体量上看仍然形势堪忧。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5000万元以上项目大幅增加
2018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46.4亿元,同比增长15.0%,比上年下降5.1个百分点,增速全州排名第11位,高于全国(5.9%)、全省(11.6%)9.1、3.4个百分点,低于全州(16.9%)1.9个百分点。在个开蒙弥建5个北部城市中,个旧增速低于开远市、蒙自市、弥勒市8.6、6.1、2.1个百分点,高于建水县14.1个百分点。
城镇投资增长较快,房地产投资迅速下降。城镇投资完成233.39亿元,同比增长22.2%;房地产投资完成13.01亿元,同比下降44.1%。非电投资完成84.09亿元,增长13.7%。
民间投资完成101.24亿元,增长17.0%;产业投资完成116.03亿元,增长18.8%,分别占全市投资总额的41.1%和47.1%。
全市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为57个,比上年(26个)增加31个,投资额完成120.19亿元,同比增长84.0%。
(三)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较小,增长稳定
2018年全市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82亿元,同比增长6.4%,高于全省(5.7%)、全州(0.7%)0.7、5.7个百分点。绝对值在全州排名第5,同时也是个开蒙弥建5个北部城市中绝对值排名最后一个,但增速在5个城市中排名第1,分别比开远市、蒙自市、弥勒市、建水县高出0.3、24.7、0.3、0.4个百分点。
2018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有所提高,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63.5%,比上年提高6.9个百分点。
(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2018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800元,增长9.3%,增速全州排名第2位,分别高于全国(7.8%)、全省(8.0%)、全州(8.4%)1.5、1.3、0.9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390元,同比增长9.4%,增速全州排名第8位,分别高于全国(8.8%)、全省(9.2%)0.6、0.2个百分点,与全州持平。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经济仍为拉动GDP的主流,第三产业对GDP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6%、75.8%和20.6%,分别拉动GDP增长0.4、7.6和2.0个百分点。2017年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9%、54.5%和41.6%,分别拉动GDP增长0.4、5.1和3.8个百分点。2018年,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拉动率分别比上年提高21.3、2.5个百分点,全市新纳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5.83亿元,比上年净增加5.35亿元,新纳规工业企业活力凸显,但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下滑明显,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拉动率分别比上年下降了21、1.8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为5.7∶54.7∶39.6,与2017年的三次产业结构5.9:53.4:40.7相比,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2和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自2016年首次突破40%以后,仅维持了2016、2017年,2018年又重新回落到40%以下,第三产业发展在全市经济发展中仍显后劲不足。
(二)工商新注册企业50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小,亟需引起重视
2018年我市在工商新注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指当年在工商新注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达5000万元以上)仅有1.8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0.7%,不仅所占比重低而且存在时有时无,除2016年有数据外,2017年又无此数据。反映出我市近年来一是新注册企业规模较大的数量不多,二是即使有较大工商企业在我市新注册登记,但计划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且当年能够尽快开工建设的企业数量较少,这一现象成为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因此,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应在大企业落户本地时,加快工商登记注册、投资项目备案、项目招投标和开工建设等手续办理步伐以提高这一指标数据质量,以保证落户本地大型企业投资能在当年注册和当年开工建设。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应对新常态带来的新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持续发展,个旧市周边县市经济快速发展,竞争力不断提高。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招商引资、省州重大战略设施在个旧的布局等,最终给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各级政府部门要主动作为,紧紧围绕州委“13611”和市委“12536”工作思路,以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为主线,通过推进市区联动和双城联动,坚持特色化发展道路,摒弃传统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积极增强创新驱动力,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打造城市特色品牌。
(二)加快产业优化转型升级
要借力供给侧改革,优化配置资源,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产业链建设,做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提高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二是要持之以恒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的快慢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关键,全力推进城市东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要借助沙甸、大屯申请撤区(镇)设立街道办事处及大屯新城建设取得新突破的时机,一方面要在我市这一北部区域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等传统服务业,另一方面也要在区域内加快对现代物流业、信息传输业等新兴营利性服务业的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着力点,大力发展金融、文化、旅游、信息、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促进县域经济全面转型升级。同时,向昆明等大城市学习,城市发展到哪里公共交通发展到哪里,在老城区、鸡街、沙甸、大屯四个区域之间开行城市公交,既利于人们交通出行,也利于四地间商贸活动的互通互流,交通活则商贾活以推动我市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
(三)扩大有效投资需求,狠抓项目建设促进投资增长
一是完善投资环境。尽量减少项目审批事项,用足、用活政策,积极争取并寻求更多的政策及其他方面的支持,层层抓落实,督促项目早落地,力保项目开工及时入统。二是加快在建项目进度。为确保重大工业项目的顺利推进,需做到定期调度、动态掌握,对在运作过程中出现困难的项目,要协调各方面力量,强力推进项目落实。
(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还要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栽好了梧桐树,才会引得凤凰来。市级部门应在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宣传资源优势方面下功夫,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稳定的法治环境。为招商引资奠定基础,要做到真引资、引真资,基础越好,外资到位越好,县域经济发展就越有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