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20240913-213534-012
-
发布机构个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发布日期2020-02-20
-
时效性有效
2019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2019年,我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州关于“三农”各项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走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着力打好“绿色食品牌”,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平稳发展。
一、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一)农村综合经济稳步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2019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310914万元(现价),可比增长5.8%(下同)。其中:农业产值133713万元,增长6.2%;林业产值10072万元,增长4.5%;畜牧业产值146043万元,增长5.9%;渔业产值14065万元,增长2.0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021万元,增长4.0%。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6189万元,增长5.7%。
(二)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粮食产量略有增加。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25328亩,同上年基本持平,粮食产量73131吨,增长0.76%。其中:夏收粮食17487吨,同比增长0.33%;秋收粮食产量55644吨,同比增长0.89%。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把粮食生产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来抓紧抓好。二是今年没有出现较大的自然灾害。三是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加大,提高了良种良法覆盖率。四是政府对农业的各项政策性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带动农业生产经营户增加对农业特别是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促进了粮食增产。
(三)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作物生产健康发展。
2019年,全市马铃薯、生物药材、蔬菜、水果等特色作物健康发展,为全市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全年马铃薯产量46496吨,同比增长1.4%;生物药材产量23460吨,同比增长0.1%;蔬菜产量13403吨,同比基本持平;园林水果产量79070吨,同比增长0.9%。
(四)林业生产发展平稳, 产品产量有增有减。
全年完成人工造林24140亩,育苗200亩,零星植树85万株,成林抚育面积10000亩。木材采伐7564立方米,同比下降58.5%;竹材采伐330390百根,同比增长17.2%;板栗产量25吨,同比持平;核桃产量247吨,同比增长2.8%。
(五)畜牧业健康发展,肉、禽、蛋、奶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2019年,我市畜牧业生产除肉猪出栏受非洲猪瘟影响略有下降外,其它产品产量均同比稳定增长。全年生猪出栏217351头,同比下降1.4%;牛出栏43759头、羊出栏58997只、家禽出栏2876433只,分别同比增长7.4%、7.5%、10.8%;肉类总产32016吨、禽蛋产量7479吨、奶类产量31120吨,分别同比增长1.1%、7.8%和0.67%。畜产品产量的不断增长,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市场供应,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
(六)渔业产量小幅下降。
近年来,由于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我市马堵山电站网箱养鱼被依法取缔,加之大屯、倘甸一些鱼塘的用途改变,使得水产养殖空间受到极大挤压,我市水产面积逐年减小,水产品产量随之减少。2019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5207吨,同比下降2.6%。
二、存在问题
(一)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继续上升。据调查显示,农民购买化肥价格同比上涨4.7%,农药同比上涨4.4%,子种同比上涨16.2%。其它构成农产品基础成本的几大要素人工、土地、机械作业、运输费用等等均呈刚性增长态势,带动农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升,成本上涨削减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和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二)受自然环境、气候、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我市农作物种植品种相对单一,市场紧俏、有特色、优质的农产品种植较少,缺少稳定的支撑产业。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实体经济发展缓慢,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制约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三)畜牧业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由于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农民的养殖风险依然较高,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畜牧业生产受市场波动大,养殖业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生猪价格的涨跌直接影响整个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监管,有效稳定农资市场。进一步健全完善农资市场调控体系,加强对化肥、种子、农药、饲料、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监管,保障农资供应,控制价格上涨;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监督,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建立公平竞争、管理有序的农资市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力度,尽可能地控制农业生产成本,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实惠。
(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优势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效益。一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二是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同时,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切实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要加大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拓宽农民工的就业门路;进一步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合理有序转移,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三)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畜禽价格监测,特别要做好生猪价格预警与预报工作,使养殖户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合理补栏,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损害养殖户的收益。二是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检并重的方针,抓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强化产地、运输、市场、屠宰等四大环节风险管控,三是要加强部门和区域联防联控,坚决防止外疫入侵,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