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20240913-213531-392
-
发布机构个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发布日期2020-02-07
-
时效性有效
2019年个旧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及2020年工作建议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奋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19年个旧经济发展与全省、全州趋势一致,保持了稳中趋缓、总体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全市经济总量突破三百亿元大关
经初步核算,2019年个旧市实现生产总值(GDP)307.08亿元,总量首次突破三百亿元大关,居全州第3位。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同比增长8.5%,增速分别高于全国(6.1%)、全省(8.1%)2.4、0.4个百分点,与全州持平,居全州第6位。其中: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0.5%,二季度同比增长9.3%,三季度同比增长9.4%,四季度同比增长8.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19亿元,同比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154.47亿元,同比增长10.9%;第三产业增加值134.42亿元,同比增长5.8%。
分三产业占比看,三次产业结构比重5.9:50.3:43.8,与2018年的三次产业结构5.3:49.4:45.3相比,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6、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
分贡献率和拉动力看,第一产业贡献率3.7%、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贡献率67.9%、拉动GDP增长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率28.4%、拉动GDP增长2.4个百分点。
(二)非公经济较快增长
2019年,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63.98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高于同期GDP0.2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3.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5.1亿元,同比增长5.9%;第二产业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72.22亿元,同比增长10.0%;第三产业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86.66亿元,同比增长7.6%。非公经济发展步调与全州水平保持一致,在增速上略低于全州(9.1%)0.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略低于全州(53.7%)0.3个百分点。
(三)农业生产保持稳定
2019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62亿元,同比增长5.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09亿元,同比增长5.8%。增加值和总产值增速均居全州第1位。
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有所下降。2019年全市主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0.8万亩,同比下降1.1%。其中,粮食作物面积22.53万亩,同比减少448亩;粮食产量7.31万吨,同比增加553吨。经济作物面积5.6万亩,比上年减少0.4万亩。
畜牧业总体效益稳定。一是生猪出栏下降,2019年全市生猪出栏21.74万头,同比减少3097头,猪肉产量2.08万吨,同比减少2026吨。二是牛羊禽出栏及产量均有所增长,弥补生猪供给缺口,2019年全市牛、羊、禽出栏分别增加3008头、4111只、28.14万只,牛、羊、禽肉产量分别增加885、553、943吨。
(四)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2019年,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4%。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增速分别高于全国(5.7%)、全省(8.1%)、全州(10.8%)7.6、5.2、2.5个百分点,居全州第4位。全市工业经济占GDP比重达3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3%,直接拉动GDP增长5.1个百分点,是支撑全市经济总体实现平稳增长的主引擎。
从主要行业看,2019年,我市19个大类行业中8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增长面为42.1%。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9倍,拉动规上增加值增长13.8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04.0%。
从企业效益看:企业经济效益总体改善但亏损面有所增加。2019年,个旧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7.79亿元,同比增长0.9%,营业利润10.43亿元,同比增长15.0%,利润总额11.16亿元,同比增长18.8%,规模以上70户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29户,亏损率为41.4%,亏损企业比去年增加11户。
(五)固定资产投资企稳回升
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在4月、5月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通过加快新开工项目及库内项目建设进度等措施,从6月份开始逐步回升,全年同比增长10.5%,但相比2018年增速有所放缓,回落了4.5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州第5位、位居北部五县第3位。
分产业看,投资增速一产快于三产,二产负增长。第一产业同比增长84.8%,第三产业同比增长26.4%,第二产业同比下降29.0%。
从重点行业来看,除农业、房地产和交通投资分别增长84.8%、1.4倍和1.3倍外,其他行业投资均呈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工业投资同比下降29%(制造业同比下降32%、采矿业同比下降19.1%、电力及热力同比下降81.1%),教育投资同比下降7.1%,水利投资同比下降13.7%。
(六)市场销售总体稳定,乡村消费加快
2019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09亿元,同比增长11.3%,低于全州(11.5%)0.2个百分点,位列全州第7位,总量位居全州第2位,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14.96亿元,同比增长14.0%。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零售额56.16亿元,同比增长10.7%,乡村零售额18.93亿元,同比增长13.0%,快于城镇2.3个百分点。
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14.45亿元,同比增长12.3%,商品零售60.64亿元,同比增长11.0%。
(七)财政、金融平稳运行
2019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21亿元,同比增长3.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89亿元,同比增长9.8%。
截止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04.19亿元,同比增长2.0%。人民币贷款余额226.64亿元,同比下降1.5%。
(八)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居民物价小幅上扬
2019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23元,同比增长8.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52元,同比增长10.8%。
2019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高于全省(2.5%)、全州(2.0%)平均水平0.3、0.8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压力大
1、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降幅大。2019年,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工业总产值占我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7%,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2.5%,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6.8%,负拉动规上增加值2.8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1.4%。
2、2019年基数大难以维持较快增长。2019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分别增长211.5%、51.3%,是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行业在没有大的变化下,一般生产比较稳定,增量不会有大幅变化。2019年平均每月完成产值32亿元,在此高基数下,2020年工业经济维持较快增长难度大。
(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增长后劲不足
1、项目支撑不足。截止12月,在库416个(其中:5000万以上大项目60个,500万—5000万元项目335个,房地产项目21个),投产项目311个(其中:5000万以上大项目32个,500万—5000万元项目279个),占在库项目的74.7%,固定投资项目支撑不足。
2、非电工业投资持续下降。2019年全市非电工业投资同比下降28.3%,仅占全部投资比重的22.1%,占比与上年相比下滑了12.0个百分点。
3、民间投资贡献偏低。2019年全市民间投资同比下降17.1%,占比全部投资30.8,较去年减少10.3个百分点,负拉动固定投资7个百分点。
(三)社会消费品市场限额以上企业竞争能力不强
201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销售额143.37亿元,同比增长12.8%,但我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仅有39家,限额以上销售额34.28亿元,同比增长6.1%。从销售额占比看限上企业仅占23.9%,从增速上看限上企业低于平均水平(12.8%)6.7个百分点。无论从数量还是增长速度上看,都是靠限下销售额来带动我市销售额的增长。限上企业数量少且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偏弱,贸易业在库企业仍以传统商贸为主,一些百货商场、商店布局散、规模小、档次低,大型购物广场、特色街区等现代经营业态发展空白。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新入库企业普遍规模较为一般、经济总量较小,拉动不明显。
三、2020年工作建议
(一)加强培育力度,确保经济发展新增量。继续把“四上”企业培育新增作为调结构、补短板、稳增长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实。一是对已申报升规、纳规的企业重点关注,重点指导,主动服务。二是对暂不符合条件的企业重点扶持和培育,加强部门联动,充分调动企业入规积极性,争取早日达规入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抓实项目保投资,不断扩大有效投资。2020年开始,500万元—5000万元投资项目将纳入联网直报,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制度、理解制度、吃透制度,积极配合,梳理好开工项目名单,指导企业收集整理入库所需资料,实现业务上的提前对接,做足准备。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推动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助推非国有投资、民间投资力度不减、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结合我市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瞄准行业龙头和具有实力的企业,进行精准招商,提高项目的落地转化率。
(三)积极加大新动能培育。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以创新驱动、壮大规模、引领升级为核心,稳固高原特色农业、商贸物流等产业,壮大医药健康、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持续推进全市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培育新兴消费热点,进一步落实好稳就业、减税降费等政策,通过提升服务品质、加大商品促销、健全电子商务和物流体系等,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机遇和挑战同在,下一步全市上下仍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干劲不松、力度不减、再接再厉,紧紧抓住国家发改委批复实施《滇中城市群发展规划》机遇,加快城市转型,加快融入滇中城市群发展中,紧步伐、不掉队,切实做好经济运行监测,狠抓有效投资落地,着力稳企业、增动能、强信心,为实现全市经济跨越发展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