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20240913-205720-287
-
发布机构个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发布日期2020-09-30
-
时效性有效
贾沙乡陡岩村退耕还林成果深得民心百年矿区华丽转身
个旧市贾沙乡陡岩村,位于个旧市的西部,红河北岸的崇山峻岭之间,村庄坐落于陡峭的山顶之上,故名陡岩村。该村国土面积1.1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是世居彝族尼苏支系的聚居地,也是个旧地区第二大的彝族村子,有400户人家1674人,其中贫困户90户357人。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玉米、包谷、辣椒、黄豆等农作物和养殖生猪、黄牛为主。由于地区偏远,交通不便、农副产品销路不畅通,农民人均纯收入偏低。
露天矿坑是个旧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遗留的产物。改革开放初期,个旧工业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机遇。大大小小的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多年粗犷、无序、无节制的开采模式下,大块大块的锡矿石从青翠的山体中突兀而出,失去“绿色”的庇护,锡文化掘起的同时,一座座大山也留下了一道道“伤疤”,满目疮痍。
按照“着力打造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生态环境”的总要求,以修复山体、消除隐患、绿化环境、恢复生态为重点内容,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贾沙乡斗岩村通过实施退耕还林1000亩,惠及全村所有农户。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林种以桃子和花椒为主。通过退耕还林的实施不仅600亩矿山得到绿化;农户还可以领到1500元/亩的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又可领到户均2000元的“菜单式”产业扶贫资金,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自身发展动力,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三五年后通过采收桃子和花椒稳定增加农户收入,真正的是“植树造林、造景又“造钱””,为后人留下的是一大笔“绿色财富”,实现了政府得绿、集体增收、农户获利,百年矿区华丽转身。
矿产资源是有限的,而现如今种下的“绿色银行”是无限的。栽下一棵树,收获的不仅是一片绿。满山碧绿的果树经过春雨的滋润,如风一样的拔节,放眼望去清翠欲滴,实在喜人。谁能想到,脚下这片点上成荫、线上成景、面上成林的果园,原是一座尘土飞扬、寸草不生的矿山呢?
李强胜农户指着对面满山绿野说道:“原来这一片都是矿山,到处是坑坑洞洞,挖得稀巴烂,到处冒黄灰,一天下来一头一脸都是灰,现在好了,都种上树了,一眼望过去都是绿油油的,呼吸着空气都是湿润润、甜丝丝的,有这么好的环境我争取活到九十九,哈哈哈......”
钱金祥农户拿着一折通笑呵呵地说道:“一辈子都没想到,种果树国家还补助这么多钱。我家一共退耕3.8亩,补助资金有5700元,用这些钱我把它们当自己孩子一样管理。林草局的人真好,还专门为我们请了技术顾问,不懂的可以随时咨询专家指导。这些桃子挂果了,我老汉一家也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承包大户李文锐原本是做矿产开发生意的,后来积极响应政府防治污染的号召,关停了矿山,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对矿区进行适当坡度放缓,土地平整和覆土,架管拉水和施肥,因地制宜种植桃树36000余株,并套种矮棵作物油辣,恢复矿区破坏前的本来面目,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和视角上的障碍,矿山的地质环境和景观环境得到根本改善。2014年为农户创收70余吨青椒,带动农户166户,(其中建档立卡户37户125人,退耕面积463.1亩),至2017年桃树已进入盛果期,按平均每株可销售200元计算,为农户创收720万。在他的竭力带动下,陡岩村周边都绿化了起来,实现了连片种植,辐射效应了相邻村寨,与此同时成立了个旧市贾沙德尔果蔬合作社,建立起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无独有偶,李文锐种桃、王周迅种花椒,当地民谣称赞道:“文锐桃李满天下,周迅花椒遍地发,彝寨开出幸福花!”。在他和王周迅这样一批领头人的带动下,陡岩村走出了另一番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