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20241008-222811-224
-
发布机构个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发布日期2019-03-27
-
时效性有效
草地贪夜蛾生物特性及监测防控
草地贪夜蛾,也称秋粘虫,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属杂食性害虫,其寄主植物广泛,包括玉米、苜蓿、大麦、荞麦、棉花、燕麦、粟、水稻、花生、黑麦草、高粱、甜菜、苏丹草、大豆、烟草、番茄、洋葱、小麦等80余种植物;分为玉米品系(corn strain, C strain)和水稻品系(rice strain, R strain)两种单倍型(Haplotypes),前者主要取食为害玉米、棉花和高粱;后者主要取食为害水稻和各种牧草。
(一)为害状。幼虫期取食部位及为害程度与作物的种类、生育期以及幼虫的龄期密切相关,6龄幼虫为害最为严重;在玉米上,1~3龄幼虫通常隐藏在叶片背面取食,取食后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低龄幼虫还会吐丝,借助风扩散转移到周边的植株上继续为害;4~6龄幼虫对玉米的为害更为严重,取食叶片后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可将整株玉米的叶片取食光,严重时可造成玉米生长点死亡,影响叶片和果穗的正常发育;高龄幼虫还会为害玉米雄穗和果穗。
幼虫共6龄,体色和体长随龄期而变化,低龄幼虫体色呈绿色或黄色,体长6~9 mm,头呈黑或橙色。高龄幼虫多呈棕色,也有呈黑色或绿色的个体存在,体长30~36 mm,头部呈黑、棕或者橙色,具白色或黄色倒 “Y”型斑。幼虫体表有许多纵行条纹,背中线黄色,背中线两侧各有一条黄色纵条纹,条纹外侧依次是黑色、黄色纵条纹。草地贪夜蛾幼虫最明显的特征是其腹部末节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个黑斑。
老熟幼虫常产在2~8 cm的土壤中化蛹,蛹呈椭圆形,红棕色,长14~18 mm,宽4.5 mm。成虫,翅展 32~40 mm,前翅深棕色,后翅灰白色。
二、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浇水、促进作物健康生长等措施来提高作物本身的抗虫、耐虫性;种植抗草地贪夜蛾的作物品种;调整作物播期使作物易受草地贪夜蛾为害的敏感生育期与其主要发生期错开以减轻为害;将作物与趋避害虫、吸引害虫天敌的其它植物进行间作或轮作。
(二)化学防治。根据田间种群监测及经济为害水平来决定是否需要防治,避免频繁、过量用药;根据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生物学特性选择合适时期进行防治,如低龄幼虫时防治效果好;注意轮换和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方式的杀虫剂,以延缓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的产生。可使用氯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等。
(三)生物防治。绿僵菌、斯氏线虫等生物农药,寄生蜂、捕食蝽等天敌昆虫,以及昆虫性信息素、杀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