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乡村振兴
  • 索引号
    20240913-194942-558
  • 发布机构
    个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18-09-26
  • 时效性
    有效

用心用情“挂” 落细落小“帮”——个旧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开展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小记

  “我亲戚家的房子不知道拆得怎么样了,这几天下雨,再打个电话叮嘱他们注意安全”、“我家亲戚外出务工还顺利,差不多可以帮助她申请务工补助了”、“我家亲戚7月份买了小猪饲养,可以申请产业菜单补助了,出栏后,就有些收入了”、“杨建朋‘雨露计划’助学金,批下来啦,刚刚打电话说已经到账了”...这是帮扶卡房镇苟街村委会对门村小组的几个帮扶干部在一起交流时常听到的话语,她们对帮扶贫困户的称呼,已经由原来“我帮扶的XX户”转变为“我家亲戚”,随着帮扶工作的不断深入,在她们心中,已经把帮扶的贫困户当作自己的亲戚,把贫困户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真正做到带着感情“挂”、带着任务“包”、带着责任“帮”。 

  这仅是市政务局全体帮扶干部的一个缩影... 

  按照市联席办统一安排,市政务局2017年8月份起开展结对帮扶,全体干部职工17人挂包卡房镇苟街村委会路黑玛、对门、他依咪三个自然村20户贫困户。接到任务,全体帮扶干部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就多了一份,这不仅仅是一项工作任务,而是一项极其严肃、不得有半点马虎的政治任务。从第一次入户与帮扶对象第一次见面到现在的每个月一次走访,电话里的随时联系;从第一次只能说出帮扶贫困户户主的名字到现在基本能说清帮扶贫困户所有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种养殖情况、就医就学情况;从第一次贫困户请求帮扶干部帮助解决问题到现在主动问着贫困户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解决;从以前贫困户不知道我们的名字,只会描述着说“...样的一个小姑娘”到现在知道我们的单位、名字,相信我们,能如实向我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些变化,得益于帮扶干部的辛勤付出,得益于帮扶单位对帮扶工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帮扶贫困户所在镇、村、组脱贫攻坚具体政策的有效落实。 

  实施精准帮扶,精准掌握政策是基础。除了参加部门组织的集中学习培训,自学脱贫攻坚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卡房镇脱贫攻坚政策汇编》成了帮扶干部办公室桌上常放的书籍,也是每次入户必带的一件物品。结合贫困户情况学习、了解政策,对具体政策有出入或在落实过程中有疑问时,积极向卡房镇或相关行业部门咨询,多方求证,力争搞懂弄清楚政策。 

  讲清楚政策,让贫困户成为“明白人”。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只有让贫困户转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激发其内生动力,才是稳定脱贫、不返贫的长久之计。通过入户与贫困户面对面“讲”、电话联系“说”、添加微信(QQ)“聊”、印发宣传资料“写”等方式,按照“简单、具体、明白”的原则,突出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切实提高政策知晓率。 

  带着问题走访,拉近彼此的距离。每月一次的走访是全面了解、跟踪掌握贫困户基本情况变动的好机会,带着问题走访,只有底数清、情况明,分析致贫原因才会准,因户施策才能实。走访前,市政务局组织全体帮扶干部召开专题会,列出走访要点对走访任务进行明确,统一印发走访所需材料、表格,对走访所需填写的表格逐一进行讲解,对走访注意事项进行再次强调;走访结束,带着群众需求回来,帮扶干部、镇村组干部召开贫情分析会议,逐户分析,共同研究解决办法,随着会议次数的增加,贫困户的问题逐步减少;通过走访,了解并帮助完成低保申请、养老保险生存认证、养老保险关系转接、个人给予就学资助等。 

  长短结合,发展产业,增强“造血”功能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保障。实地走访发现,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时大部分贫困户仍然以种植玉米、花生、稻谷、生猪和家禽养殖等传统产业为主,由于缺乏技术、疏于管理、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弱,且规模小,农业产出率低下,收益低。为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帮扶干部积极动引导贫困户按照卡房镇2018年“菜单式”产业扶贫方案“点菜”发展种养殖,组织种养殖技能培训,帮助联系销售农副产品,并协助申请“菜单式”产业补助。年初,正值红桃种植季,杨德福户无劳动力,帮扶干部与镇村组干部一道冒着严寒、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其完成红桃种植。目前已发展种植洋芋、烤烟、生姜、万寿菊、花椒、桃等新产业,使贫困户们产业发展了、补助领取了、收入提高了。 

  确保因病因残致贫家庭得到及时救助,补齐脱贫“短板”。“天有不测风云”,生病、残疾,丧失劳动力,不仅阻碍一个家庭种养殖产业的发展、无法外出务工,更是让整个家庭承担着一个贫困家庭难以承担的就医负担。面对这类贫困户,积极向其宣传健康扶贫30条措施、家庭签约医生等政策。贫困户家庭成员生病住院,帮扶干部走访的地点从贫困户家中“搬到了”医院,在医院里,帮扶干部向医生详细了解病情,送去慰问金,嘘寒问暖,出院后,帮助申请救助减轻就医负担...一次次的关心、关爱,真正暖了贫困户的心。

  住房安全问题是脱贫路上最大的问题,也是我们的“最操心事”。对门村为苗族村寨,村内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整体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群众建房意识和积极性不高,大部分贫困户仍然住在土木结构、青瓦顶的D级危房。由于年久失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看到这些,帮扶干部心急了,宣传农危改政策,查看、记录房屋情况,叮嘱注意安全,耐心做思想动员,与卡房镇、施工队沟通、咨询等等工作曾一度成了几位帮扶干部的“家常便饭”,直到落实了农危改政策,开始了拆除重建,他们的心里才感觉到一丝的轻松。目前,对门村7户贫困户,修缮加固1户已完工,实施拆除重建5户已陆续开工,他们即将住上安全住房。

  帮扶贫困户的一件件小事,在帮扶干部的眼里都是“大事”,因为那些事都是涉及贫困户家庭住房是否安全、孩子能否上学、生病能否就医、养老是否有保障、产业是否有销路、是否能增加收入的大事。一个帮扶干部的力量或许是弱小的,但是有无数个把贫困户当“亲戚”,把贫困户的事当“自己的事”的帮扶干部,有无数个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干部,在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亲戚”们一定能如期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