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2019年度
  • 索引号
    20240913-204207-908
  • 发布机构
    个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0-07-13
  • 时效性
    有效

个旧市2019年政府决算公开

  监督索引号53250103100011000 

  个旧市2019年地方财政决算报告 

  ——2020年6月29日在个旧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市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报告个旧市2019年地方财政决算情况,请予审议。 

  一、2019年全市地方财政决算情况 

  2019年,我市财政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积极应对多方挑战,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刚性支出持续增长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规范和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完成了个旧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确定的收支任务,地方财政决算情况总体较好。 

  (一)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2019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2,140万元,比上年决算数增长3.1%,增收3,914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28,854万元,比上年决算数增长9.8%,增支38,231万元。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2,14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307,758万元,债务转贷收入4,015万元,上年结余收入3,067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784万元,调入资金3,299万元,收入方总计452,063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8,854万元,上解上级支出14,807万元,债务还本支出4,000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712万元,年终结余3,690万元,支出方总计452,063万元。收支相抵,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二)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19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9,580万元,比上年决算数下降58.5%,减收27,633万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完成26,959万元,比上年决算数下降56.0%,减支34,356万元。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9,58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3,025万元,债务转贷收入10,000万元,收入方总计32,605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6,959万元,调出资金2,619万元,上解上级支出2,515万元,支出方总计32,093万元。收支相抵后结余512万元,比2020年年初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报告的执行数增加512万元,原因是土地出让收入计提上解上级支出政策调整所致。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 

  2019年,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5万元;安排5万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平衡情况:国有资本经营收入5万元,上级补助收入701万元,收入方合计706万元。调出资金5万元,支出方合计5万元。收支相抵后结余701万元,比2020年年初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报告的执行数增加701万元,原因是结算环节“三供一业”上级补助结转至下年支出。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19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98,322万元,比上年决算数增加0.15%,增收306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90,733万元,比上年决算数增加0.21%,增支408万元。当年收支结余7,589万元,年末滚存结余69,815万元,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结余14,328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结余21,487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结余598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结余15,351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结余16,101万元;工伤、失业保险结余1,950万元。年末滚存结余较大的原因是: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应当预留相当于两个月的支付费用;医疗保险基金需预留与州级清算医疗保险待遇支出。 

  由于州财政局与我市结算尚未完成,部分数据会有所变化,待州财政局批复我市结算后,届时再将有关变化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2019年财政运行的主要情况 

  (一)提升财政保障能力,坚决守住“保”的底线 

  一是坚持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进一步完善涉税信息共享机制,健全对云南锡业冶炼分公司、云河药业等重点税源企业和辖区重点工程监控机制,强化税收征管。二是把握工作主动权继续开展存量资金收缴工作。全面清理部门一般公共预算和实有资金账户结余资金,盘活存量资金1.01亿元统筹用于亟需资金支持的重要领域,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增强财政保障能力。通过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2019年向上争取资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共争取上级财政预算内各项转移支付资金32.33亿元,较2018年增加2.32亿元,增长7.7%。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23.21亿元,专项转移支付7.95亿元,政府性基金专项转移支付0.17亿元,新增其他专项债券资金1亿元。四是落实“三保”责任。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坚持“三保”在财政预算编制和支出中的优先顺序,足额保障工资发放、机构运转和基本民生;动态关注我市“三保”预算执行情况,做到“三保”底数清。 

  (二)助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2019年减免税费32,662万元,进一步涵养税源,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是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2,786万元,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871万元,深化增值税改革15,499万元,2018年减税政策到2019年的翘尾减税8,586万元,降低企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减免4,507万元。二是积极培植新增财源,增强财政增收后劲。筹措资金700万元,继续推动特色工业园区、乍甸牛奶小镇等产业建设。三是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优质企业。争取财政扶持资金6,041万元,支持云锡公司、润鑫铝业等企业用于产业转型、技术改造、节能降耗、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等;安排资金200万元对产值增速较大、营业收入增长较快以及纳规升规等企业进行奖励扶持;安排贴息资金508万元支持新增发放304户创业担保贷款4,637万元,带动就业人数995人。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人居环境。累计筹措资金20.35亿元积极推进大屯新区建设,星河路及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程、大屯海水库湖滨带生态修复主体工程;大屯新区中医医院、教育园区等项目顺利实施;大屯新区城市绿道建设、大屯海清淤扩容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并初见成效。积极筹资4亿元用于个旧市鸡街火车客运站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为改善个旧基础交通现状助力。 

  (三)坚决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是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支持造福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健康、教育等方面,确保实现2019年全市脱贫出列的工作目标。2019年筹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小额扶贫贷款、行业和社会帮扶资金42,838万元,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5,406万元,产业发展13,178万元,民生改善10,706万元,公共服务能力建设548万元,产业金融扶持3,000万元。累计发放小额扶贫贴息贷款10,441万元,支持212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产。二是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防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多渠道筹措偿债资金,按时偿还政府性债务本息及手续费4.66亿元;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维护地方金融稳定。安排100万元专项用于防范化解个旧市房地产领域风险。依法处置和化解房地产风险,维护房地产金融市场稳定,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三是全力支持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污染治理项目化、项目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绿色化,投入环保治理资金2.15亿元,用于个旧市冶炼废渣堆场原位风险管控试点项目、个旧市北部选矿试验示范工业园区三道水片区建设项目、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项目、个旧市关停选矿企业建设用地生态恢复示范项目、水污染防治等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全市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新成效。 

  (四)着力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是继续实施惠民补贴政策。发放农业支持保护耕地力补贴1,419万元,受益农户4.24万户;发放农户农机购置补贴300万元,受益农户1991户;发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210万元,受益农户3.24万户。二是支持农林水项目建设。投入1,938万元用于农业科技、农村公益事业、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投入1,356万元用于林业森林培育、贷款贴息等方面;投入3,205万元用于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饮水保障等方面。三是加大涉农信贷支持力度。安排财政贴息资金338万元,其中:为到户扶贫贷款10,441万元提供财政贴息330万元,小额信贷风险补偿8万元。四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争取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普惠制、“四位一体”建设等农村综合改革项目资金1,191万元,实施20个项目,惠及村民6412户2.24万人;争取彩票公益金1,062万元,支持村级文化活动场所、体育运动场、养老服务机构、儿童之家、社会福利中心等88个项目建设;筹集资金2,088万元,实施农村公路养护和危险路段防护工作。五是提升乡村居住品质。筹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14,856万元,主要用于农村危房改造6,323万元、农村环境综合整治5,108万元、农村“厕所革命”1,149万元、乡村垃圾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2,276万元等。 

  (五)积极回应人民期盼,稳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一是助力恢复生猪生产,努力做到保供稳价格。投入资金115万元,抓好非洲猪瘟防控保护工作;筹资600万元收储冻猪肉120吨,缓解市场供应压力。二是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贴补力度。筹措资金50,888万元,有序推进9990套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发放2,666户4452人租赁补贴资金693万元,切实缓解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三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投入412万元,重点支持“两馆一站”免费开馆、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农村文化活动室等项目。四是推动平安个旧创建,确保社会安定有序。投入禁毒经费321万元、安排综治维稳专项经费340万元,其中:扫黑除恶专项资金265万元,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升。五是着力解决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历史遗留问题,减轻企业负担。争取上级财政补助资金701万元,用于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维修改造及分离移交工作;争取上级财政补助资金1,919万元,解决剥离国有企业办中小学退休教师及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待遇补差。六是着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营造民族团结良好氛围。投入民族工作专项经费966万元,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七是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完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村干部岗位补贴长效机制,新增452万元用于全市村(社区)及村(居)民干部岗位补贴提标,人均标准位居全州前列;安排297万元落实村干部绩效考核奖励发放,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八是加大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坚决防止新增拖欠。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清偿计划,按照目标要求认真落实清欠。完成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2591.58万元,进度达62.65%。 

  (六)全力以赴补短板强弱项,首保就业护基本民生 

  年内投入民生领域资金37.92亿元,同比增长9%,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8.4%。一是保居民就业。促进和稳定就业,努力实现高质量就业。筹措就业创业补助资金1,952万元,保障适用劳动力顺利就业,全年累计发放社会保险补贴2,354人次、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236个;累计组织1,980名各类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帮助全市117家企业争取稳岗补贴759万元,受益企业职工2.7万人;帮助云南云铝润鑫铝业公司争取一次性困难企业稳岗位返还补贴746万元。二是推动教育发展,保障适龄儿童就学。全市教育支出60,426万元,继续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寄宿生生活补助等政策,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普通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制度,切实保障学校正常运转;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累计投入资金3.4亿元,完成全面改薄、校安工程项目229个,新建校舍建筑17.2万平方米。三是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福祉。筹措资金83,394万元,保障3万参保人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发放;筹措资金6,335万元,保障2.8万参保人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发放;累计发放低保金12,121万元,足额保障城乡低收入人群2.86万人低保金领取;发放高龄保健补助518万元、安排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补助资金360万元,切实保障老年人福利。四是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就医需求。筹措资金59,816万元,保障全市37.6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措资金929万元,对困难群体实施医疗救助;投入2,885万元,保障了基本公共卫生财政补助标准由年人均55元提高到69元,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38.2万份,完成家庭医生电子签约15.39万人,其中: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签约1.2万人,签约率达100%。 

  (七)建设现代高质量财政,依法理财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健全财政预算编制。完善管理制度、借助技术手段、规范预算编制流程、细化编制内容、完善项目库建设,推动项目支出滚动管理,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质量;用好社会综合指标数据,提升财政分析能力。二是深入推进绩效管理工作。推动构建规范高效、全面覆盖的绩效管理制度,加大重点项目及部门整体支出评价范围,扩大民生资金、扶贫资金、基础设施等领域覆盖面。三是推进透明预决算制度建设。规范公开程序、统一公开形式、细化公开内容依法依规公开了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四是加强政府采购监管。加强政府采购管理,进一步规范公务用车管理,健全公务用车定点加油、保险、维修制度。2019年全市政府采购节约资金667万元,节约率4.43%。五是推进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推进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为基础的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六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现国库集中支付“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加强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内控风险防范,顺利完成会计核算权移交工作。七是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深入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建设财政系统行政审批标准化,深化“放管服”改革。八是扎实抓好审计整改意见落实。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深刻剖析原因,明确整改责任,确保整改落实到位。九是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积极配合市人大推动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首次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全市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支持做好预算联网监督工作。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29件,办结率、满意率均达到100%。 

  对照《预算法》和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决议和审计提出建议,我们在财政管理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一是财政收入增收基础不牢,财政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预算管理还有待进一步规范。三是资金使用绩效有待进一步提高,项目库建设滞后,项目前期准备不充分等导致预算执行进度慢的情况突出。四是预算约束还有待加强。预算执行中调整变动较大,预算约束力弱。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强化责任担当,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努力提升财政管理水平。一是夯实增收基础。助力发展数字经济,设立企业奖励扶持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严守依法依规征税收费的原则,严肃组织收入工作纪律,坚决杜绝收“过头税费”等违规行为。二是改进预算管理。以部门预算为基础,以财政管理为中心,以人大监督为保障,加强财政专户资金管理,规范财政存量资金管理,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三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深化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推进,制定出台个旧市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推进方案。四是硬化预算约束,坚持依法依规办理预算调整和调剂事项,严格控制预算追加事项。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清理长期固化和非急需的支出项目,力争压减一般性支出10%以上。五是推进法治财政建设。抓好《预算法》《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加强与审计等部门的工作协调配合,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三、今年后几个月的重点工作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财政作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全力保障疫情防控,积极支持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累计筹措防控资金1.42亿元。其中:财政预算资金0.12亿元,银行贷款1.3亿元,全力支持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全力支持保市场主体,在疫情防控期间对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企业给予租金减免等系列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积极筹措资金1,500万元激励稳投资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按照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发挥财政职能,加快落实减税降费及各项重大财税政策,收支管理不断加强,财政运行总体平稳。1—5月,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702万元,同比下降16.9%,为预算的24.8%。其中:税收收入22,335万元,同比下降30%;非税收入完成11,367万元,同比增长31.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0,052万元,同比下降6.1%,为预算的36.2%。 

  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抓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市财政局将紧紧围绕主责主业,聚焦“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继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夯实财源基础,科学分析研判、全力组织收入,盘活存量资金、提高使用效率,加大向上争取力度、提升财政保障能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多措并举努力克服疫情对财政运行的影响。二是努力抓住国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以及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的政策契机,及时跟踪掌握最新政策动向,积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加强向上级财政部门的请示汇报,最大限度争取特别国债和特别转移支付资金的支持。三是全力保障疫情防控。积极落实好《个旧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稳定经济运行17条政策措施》《个旧市关于做好稳投资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激励措施》等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四是贯彻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坚决把政策落到企业,助力市场主体发展。五是继续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继续巩固脱贫成果,完善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机制,深入开展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加强重点领域支出保障。六是落实好各项民生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水平;强化居民福祉服务,强化民生兜底保障;优化卫生健康服务,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七是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支持现代农业、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乡村公共服务能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八是推进落实重点改革任务。逐步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工作。九是持续抓好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主动从自身、主观上找问题,开展自查自纠工作,从源头上推进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避免再次发生同类问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的关键之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本次会议审议意见,扎实做好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为推动个旧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监督索引号53250103100011111 



附件【P020200811328734917656.xlsx
附件【2019年个旧市重大政策和重点项目绩效执行.doc
附件【2019年个旧市地方政府债务情况说明.doc
附件【2019年个旧市绩效管理工作情况说明.doc
附件【2019年个旧市转移支付安排情况说明.doc
附件【2019年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三公”经费决算情况说明.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