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钧
“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4342起,处理6184人,给予党政纪处分4320人,其中包括2名省部级干部。从查处的问题类型看,违规发放津补贴、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和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较突出,分别是1012起、864起、814起。”(人民网8月21日)
或许对这样的数据,有人会不以为然,甚至有人会有不同的声音:发放津补贴是在为单位职工谋福利,使用公车也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收送礼品礼金不过分也不失为增进沟通的做法。
殊不知,“微腐败”也是大祸害。党的十八大以后,反腐败工作得到全党、全民拥护和支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全民反腐、大快人心。“老虎”纷纷落马,“苍蝇”人人喊打,可却又冒出了扎眼的“微腐败”,且屡禁不止。
“小贪不算腐败”,“微腐败”被戴上了人之常情的帽子。年节礼品礼金、车来车往是曾经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些人习以为常,但曾经存在并不代表就是合理的“人之常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
“微腐败”是群众能看得到的最直观的腐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15年调查数据显示,“解决老百姓身边的腐败”以76.4%的高得票率成为群众对反腐的“最期待”。 这边你利用职务之便帮亲属办了低保,那边其他人开公车接送孩子上学,这些都是老百姓真真切切看在眼里的。这些“微腐败”行为伤害群众感情最强烈,损害群众利益最直接,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很容易让群众对基层政权和干部的公信力产生质疑,动摇我们党的执政根基,和大腐败相比,对国家的危害同样很大。
“微腐败”是一种传染性强、潜伏期长的“细菌”,不止群众看在眼里,其他领导干部也看在眼里。长期以来,很多单位领导对违规发放津补贴、使用公车还处在观望状态,“你发我也发,你用我也用,不能让职工觉得我比其他单位领导差”,这种党性不强的领导不在少数。对“微腐败”的一次不严,就是为繁育“微腐败”提供的温床。权力再小,也要关进制度的笼子。
大“老虎”不是天生,也不是一日养成的。“微腐败”里小打小闹的“好处费”、自欺欺人的“小手段”,时日长了,“小打小闹”变“欲罢不能”,“小手段”变“只手遮天”。没有对“微腐败”零容忍,才让小“苍蝇”长成了大“老虎”。由此可见,必须对“微腐败”保持高压态势,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它关乎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人心向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