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沙甸区“三结合”抓好扶贫开发工作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8-10 浏览次数:
  沙甸区通过将扶贫工作与“挂包帮”“转走访”工作、“美丽家园”建设和党建工作相结合,把多种工作载体整合为一盘棋,形成强大合力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一、扎实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省、州、市相关扶贫攻坚会议精神,及时建立“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长效机制,扎实开展“转作风走基层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个旧市沙甸区扶贫攻坚挂包帮贫困户实施方案》(个沙政〔2015〕115号)。
一是进村入户开展调查。深入挂钩点,走访贫困户,详细填写贫困户访谈问卷,认真做好走访记录,全面掌握贫困户的贫困状况;二是完善建档立卡资料。认真核对贫困户信息,全面摸清贫困户基本情况,准确掌握导致贫困的原因和实际需要,完善建档立卡资料和精准扶贫信息动态管理;三是宣传扶贫相关政策。广泛宣传支农惠农和扶贫开发政策,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摆脱意识贫困和思路贫困,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全区通过对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公平、公正、公开评定,确定建档立卡户数为45户160人。截至目前,已脱贫11户40人,现全区建档立户数为34户 120人。
二、稳步实施美丽家园建设
通过实施三个“做”工程,服务千家万户。一是做特民居建设实现全面突破。沙甸区在“美丽家园”建设中,充分做到了民居建筑布局合理,实行人畜分离,保证了居民庭院及街道卫生,做到民居建筑采光充足和通风良好。全区共完成拆除重建1000户,提升改造360户,切实改善了当地群众人居环境。二是做美村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区4个乡11个村均进行了做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包含建筑美化、道路硬化、街灯亮化、村庄净化、村庄绿化和线网规范化的“六化”建设,村内排水设施建设以及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广播电视的“五通”工程等。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村容村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村民和谐幸福指数显著提高。三是做优集镇全面改善全区面貌。结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结合沙甸旅游小镇的打造工作,鱼峰书院、西营大桥、标准化幼儿园、民族体育馆、中国·沙甸泓回文化艺术庄、安居房建设、卫生院提升改造、好牛家园等项目,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社会和谐、拉动内需、改善民生。
三、切实抓好党建扶贫双推进
一是注重加大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力度,选优配强“小乡”党总支书记、第一书记,培养壮大“明白人、带头人”队伍,帮助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加大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在党建资讯、党务管理、党员教育、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截至目前,便民服务事项办结363件,办结率100%,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二是注重健全机制,落实责任,保障“双推进”工作。健全完善挂钩联系制度,每个“小乡”均有2名以上区领导班子成员挂钩,在此基础上增加“挂包帮”“转走访”中市级领导、市级单位、新农村工作队、大学生村官等单位和个人更有针对性的挂钩联系。推行决策事项挂牌、跟踪问效督牌、解决问题摘牌的“三牌合一”制度,研究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收集办理民情事项,准确掌握群众意愿、快速回应群众诉求、及时解决群众困难。三是注重将活动阵地建设与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2015年沙甸区川园村、西营村、金鸡寨村、白房子村、团坡村、冲坡哨村6家村民小组进行活动场所建设,按照市级补助2万,本级配套1万,验收合格后州级补助1万的标准,总计投入29.85万元。保证基层党组织活动有阵地、工作有力量、办事有经费,为全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四是注重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与扶贫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派、带、帮、评”的“带”在基层组织“领头羊”作用,班子“结对”,精准帮扶,团结带领班子健全各项体现基层民主的管理制度,选准经济发展路子,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抓好生产,发展经济,扎实推进“股份合作”经济发展,实现强基惠农。积极对外推广宣传,鼓励和支持本地专业户、新型科技农民、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参与农村股份合作经济发展。设立4个项目共计投放了600万元的小额贷款,主要支持农户发展牛、羊、鸭、鱼的养殖和甘蔗、洋芋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沙甸区把群众需求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条件,把群众最缺什么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规划的前提,确保整个扶贫规划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体现群众意愿。力求群众满意,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在群众“最需”上办实事,实现以扶贫工作带动党建工作、以党建工作促进扶贫工作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