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我市“五个坚持”确保精准帮扶到村到户

来源: 发布日期:2016-10-08 浏览次数:
  当前,全面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我市层层落实责任,传导压力,集中精力,创新举措,以“五个坚持”确保精准扶贫到村到户。
  ●通讯员 肖娴
  坚持扶贫对象识别到村到户。建立配套管理系统平台,做好“云南省精准扶贫信息平台”信息录入维护,以及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录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信息系统”工作,加强与省级平台的互通对接,目前“五查五看”完成率100%,户措施录入57.55%。各级挂钩干部深入走访贫困村、贫困户,掌握贫困状况,不断细化完善建档立卡资料,对贫困人口脱贫实施季度综合评价和年度动态监控,强化日常管理维护,动态管理精准扶贫信息,及时更新建档立卡数据,做到对象精准、管理精准。
  坚持扶贫措施定制到村到户。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案”工作措施,实施“扶贫项目菜单定制”,签订农户帮扶协议,确保产业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坚持走开发式扶贫道路,“造血”式扶贫和“输血”式扶贫相结合。同时,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我市“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重点建设任务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种养结合、加工业及其他等五大类项目;规划建设项目49项,其中:种植业29项、养殖业16项、种养结合2项、加工业1项及其他类1项。通过产业精准扶贫,在全市贫困地区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安全高效的产业体系,提高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能力,稳步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基本实现贫困村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坚持扶贫项目落实到村到户。今年,我市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33万元,其中:中央资金810万元、省级资金23万元。项目资金安排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以南部贫困山区和建档立卡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为重点,进行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实施行政村整村推进1个123万元,自然村整村推进13个390万元,小额到户扶贫贴息117.39万元,易地扶贫搬迁343户92.61万元,安居工程60户60万元,水利设施建设1个20万元,村道路建设2个30万元。
  坚持扶贫政策解读到村到户。为充分宣传扶贫政策,印发《个旧扶贫》专题简报27期。市委宣传部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全市脱贫攻坚宣传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如何全方位、多角度、高效率、立体化地做好脱贫攻坚宣传动员,通过报纸、电视、手机报、网站、微信等媒体平台,在《个旧时讯》《个旧手机报》、“微语个旧”、“云南通·个旧”党政客户端、中国红河网个旧频道等媒体上对精准扶贫、“挂包帮、转走访”、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宣传报道,为脱贫攻坚工作建立经验交流平台、政策宣传平台,营造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争先奋进的良好氛围。
  坚持扶贫成效跟踪到村到户。为加强精准扶贫对象的动态管理,各乡(镇、区)与市委、市政府签订《脱贫攻坚责任状》,对脱贫任务作出承诺。健全逐级公示、工作反馈、随机调研、通报督查、奖惩激励机制,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制作贫困乡、村分布图,攻坚项目安排图,“挂包帮”、易地扶贫搬迁基本情况图等攻坚图,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切实做到“任务上墙、情况到心、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