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和乡白巫山村位于我市东南部,距乡政府25公里,是全省扶贫工作对象、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适宜种植甘蔗、玉米、木薯等农作物,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63户,有乡村人口1084人,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要经济来源。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6户103人,5个村小组有3个小组通公路,姆初德、小咪嘞2个村小组仅通土路,晴通雨阻,群众出行极为困难。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白巫山驻村扶贫工作队围绕保和乡“3456”工作思路,始终坚持以贫困农户为对象,以贫困村为主体,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和技能培训为重点,认真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着力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帮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记者 董晓然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自驻村扶贫工作队入驻白巫山村以来,工作队队长刘飞就带领队员,严格落实驻村制度,认真开展扶贫工作,深入村组、田间地头与老百姓同吃、同劳动,与群众拉家常,了解群众的需求,着力转变干部群众的传统观念;工作队紧紧围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求以及保和乡党委“3456”的发展思路,以党建工作为抓手,进一步加强驻村基本队伍、基本阵地、基本载体、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建设,为驻村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契机,召开村级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大会,让全村党员干部受到了思想洗礼;指导驻村党员结合村里发展,搞好驻村村“三委”换届选举工作,在率先发展、带头致富、促进和谐方面充分发挥贫困村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驻村发展的整体合力。
识别贫困对象 统筹协调扶贫资金
根据市扶贫部门的要求,白巫山驻村扶贫工作队对白巫山村进行了贫困对象摸底调查,并按照贫困户识别标准,识别出贫困对象25户103人,为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白巫山驻村扶贫工作队全力协调用于农业综合开发、新能源补助、通达工程、环境综合整治、烟区道路维修等方面的相关涉农资金,及时将扶贫资金拨付到位,先后统筹协调到位资金30余万元,其中,解决白巫山村主干道14套太阳能路灯资金5万余元;投资10万元建设小咪嘞农产品交易场地,投资3万元修缮姆初德水池;投资10万元建设柏枝木活动室;投资0.6万元改善麻玉田办公环境;投资2万元开展各种农业科技培训。
完善基础设施 开展科技扶贫培训
入驻白巫山村以来,驻村扶贫工作队配合市交运局硬化复兴寨至白巫山村道7公里;维修老新寨至白巫山村10余公里的机耕道;乡政府投资、村民投工投劳维修小咪嘞、姆初德进村土路;同时,争取到2016年“五小水利重点县项目”落地白巫山村并已开工建设,项目计划投资2400万元,建成后可供12000余亩土地灌溉,极大改善了驻村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
为全力提升贫困户自力更生的能力,驻村扶贫工作队精心筹划,专门安排资金,聘请专家到驻村为贫困户讲课,并针对贫困村群众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先后举办了实用技术、农机安全、“三资”管理等培训,共有600余人次参加培训,旨在通过观摩、实践等方式,着力帮助贫困户转变观念,充分调动农户自主脱贫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精准对接、促进精准脱贫的目标。
落实扶贫政策 发展产业促脱贫
易地扶贫搬迁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虽然白巫山村委会交通不便,加之老个冷路在加固修建中,也给该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利,但是,白巫山驻村扶贫工作队仍积极做好相关政策的宣传,切实扭转困难群众的旧观念,帮助群众树立脱贫的信心,坚定致富的信念。截至目前,该村共有2户享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相关惠民政策。
工作队还按照我市农业产业“三带一区”空间发展规划,将红河谷保和乡白巫山片区绿色农业产业扶贫开发全面融入红河生物谷绿色生态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已引进红河谷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种植芸香科果树340亩,现已签定土地租赁合同,已进入土地整理阶段;通过大户带动的方式,发展家禽养殖业,扶持驻村种养殖户2户,全村养羊190只,牛21头;在柏枝木村小组发展中华蜜蜂养殖,并作为养殖示范基地;扶持3户农户种植核桃、柚子和柠檬各5亩,通过示范种植成功带动了更多农户发展经济效益更好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