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14348/2020-01711
信息分类
政府工作报告
主题分类
政民综合
发布机构
个旧市人民政府
文号
发布日期
2014-01-15
信息名称
2014年个旧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15日在个旧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个旧市人民政府市长 周 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遭遇严峻挑战,在宏观经济下行、有色金属价格持续低迷、财政减收增支等多重压力下,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州委、州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科学发展信心,立足当前,着眼根本和长远,奋力突破,抓实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项目落地、作风转变、民生改善等重点工作,在逆境中前行,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产业转型有新突破。

  2013年,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8.87亿元,增长1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33亿元,增长5.0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0.35亿元,增长17.51%;工业总产值430亿元,增长1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增长3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49亿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03元,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8元,增长12%。

  一、培育转型产业,打造经济转型新引擎

  着眼战略转型,着力“二次创业”,以项目为抓手,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争取到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扶持资金2.9亿元。转变招商引资理念,扩大招商力度,招商引资助推作用显著,全年引进省外到位资金32.4亿元,提报项目7个。一批产业转型龙头项目招商引资取得新的突破,为个旧产业结构调整打下良好的基础。乙碗水非有色产业园、阳山新兴产业园区、大屯片区城市综合体项目成功招商,并开始启动实质性前期工作;鸡街物流园区完成项目建议书编制,正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新兴产业和接续替代产业的培育取得实质性进展:霞石开发项目和莲花山风电场启动征地工作;南翔公司电解锰、硅锰合金项目完成投资5.8亿元;云河药业中药现代化技改项目完工,上市工作有序进行;唐人生物茶叶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产值突破8000万元。

  二、巩固有色优势,传统产业实现突破

  发挥龙头项目引领作用,加快主导产业集聚,产生联动效应。我市特色工业园区成功获批为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至53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08亿元。10种有色金属产量预计达60万吨以上。

  在重点项目组团服务制的推动下,重点项目建设提速推进,项目质量提高。红铅、云铅、振兴、华鼎、锌联、润鑫等一批有色金属冶炼和精深加工项目扎实推进,合计投资突破30亿元,红河锌联启动上市程序,传统产业升级跃上新台阶。

  非公经济发展稳中趋好,在优化调整中实现新的提升。全年预计完成民营企业增加值77.85亿元,同比增长23%,从业人数7.6万人。切实为企业协调贷款6.2亿元,尽力突破民企融资瓶颈。14户企业被列为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乘风、振兴、自立3户企业跻身云南省企业百强和云南省民营企业百强。

  三、做优农业产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坚持“精、特、优”农业发展之路,强化龙头和品牌带动。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19.65亿元,增长8%;粮食播种面积23.75万亩,增长3%;粮食总产量达7.4万吨,增长1.5%;农产品加工总产值19.7亿元。烤烟产业成为南部山区支柱产业,全市种植烤烟2.15万亩,实现烟农收入6677万元。马铃薯、玉米、水稻实现总产值2.25亿元,其中科技增粮项目四片万亩高产创建实现总产值1.02亿元。顺利启动红河生物谷特色农业产业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建设。全年畜牧业总产值预计达10.34亿元,增长9.9%。畜禽出栏再创新高。发展规模养殖场(户)150个,专业合作社9个。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不断提升,乍甸乳业开工建设高端奶制品生产线;沙甸清真食品加工规模聚集效应逐步显现。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兑现农资增支和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767万元。

  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在8个省级重点建设村投资772万元,建设和硬化道路10.4千米。水利水电建设投入资金2.3亿元,完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1340件,1.15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和饮水难问题得到解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440亩。蒙开个大型灌区个旧灌片节水续建工程完成主体施工。

  四、狠抓三产发展,城市发展呈现新活力

  现代服务业增势趋好,全年第三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48.54亿元,增长6.5%;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2.5亿美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乡村流通工程”扎实推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36个。入驻我市的商业银行累计达13家,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突破200亿元。红河商业中心完成基础工程建设,我市第一家五星级酒店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开展。实施房地产开发项目55个,预计完成投资22.5亿元。27家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35.5亿元,带动了建材、装修、物管等行业的持续发展。

  文化旅游特色逐步彰显,“山水个旧”魅力增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49万人次,预计实现旅游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24.8%。中国·沙甸回族文化旅游名镇效益初显;启动《个旧市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规划》编制工作;丫沙底瀑布温泉被评为国家2A级景区;倘甸旧寨温泉、冷墩傣族文化特色旅游村、白云山“观光农业”等旅游项目开发深入推进;成功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鲁沙梨”。

  五、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城乡统筹迈上新台阶

  注重质量,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结合我市在滇南中心城市中的定位,配合做好《滇南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围绕“两山一湖”建设思路,开展阴山、阳山综合开发规划及市区重点地块详细规划。个旧宝丰隆、小火车站地块概念方案设计、鸡街片区乍甸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大屯、沙甸工业特色小镇规划逐步实施。

  全面启动“美丽家园”行动计划。投入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37亿元,拆除重建民房3000户,民房改造提升1360户,打造示范样板村15个,做优集镇1个;实施道路硬化、街道亮化、沟渠净化、环境绿化、村庄美化工程71项;实现1.52万人农村户籍向城镇户籍的转变,城镇化率达73.81%。

  城市提质改造力度加大,促进宜居城市建设。市区道路、交通隔离栏、港湾式公交站台等市政设施不断完善,阴山面山近300亩绿化美化栽植任务顺利完成;大屯海环湖观光西路进入施工阶段;红河危废和医废处理场主体工程竣工。城乡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鸡街泗水庄片区农村公路、个老官农村公路路面改造工程竣工验收;省道212线个旧过境路面修复工程完工。水电基础设施成效显著,邦干水库项目初步设计通过省级评审;牛坝塃水库输水沟改管工程投入使用;吉安、花冲、上河等变电站项目顺利推进。《个旧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办法》颁布实施,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进一步规范。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有所改善。

  六、推进环境治理,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生态环境建设持续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市区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河流、湖库水质不断改善,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控制在标准内。列入云南省重点减排的11个项目全面完成。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管理。污染整治力度增强,卡房大沟河道治理、大屯海污染治理、北部5户涉重企业生产废水治理效果显著;南、北部选矿试验示范工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3.5%;完成1.5万吨粗铜落后产能的淘汰任务。

  加强资源管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完成投资2.4亿元;耕地保护实现占补平衡;完成阳山低丘缓坡土地开发95.5公顷,八抱树片区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方案获省国土资源厅批复。完成退耕还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中低产林改造等1.7万亩,义务植树85万株,连续19年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72平方公里。

  七、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社会事业稳步推进

  扎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加大民生事业财政投入力度。全年用于民生支出的资金达20.24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6.7%。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城镇新增就业6600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9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09%;新增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数1.28万人,农民工资性总收入达7.56亿元,增长13.5%。

  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五项保险参保人数达54.12万人次;新农合参合率达99.5%,连续4年全州第一;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标准,人均每月达到1509元;城乡救助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提高城乡低保救助标准,发放低保金1.2亿元,累计救助46.94万人次;城乡居民住房质量不断改善,1550套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正式启动;1200户农村危房拆除重建和4450户地震安居工程全面开工;实施整村推进项目38个,投放扶贫贷款2200万元,解决7063人的温饱问题;新建1所敬老院、3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及1个服务站;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揭牌成立。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财政预算安排教育支出4.62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15.23%,教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入园、入学率巩固提高,教育质量稳步回升。高考总上线率99.40%,600分以上考生20人,8人获红烟桃李奖;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营养供餐全覆盖;全力推进校安工程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完成16所乡、村级幼儿园改扩建工程。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深入推进。医疗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积极探索实施城乡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开展医疗补偿费用预付制,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被评为省级示范区,卫生应急综合工作、市人民医院“三级甲等”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级复审,市中医院通过省级“二级甲等”现场评审,个旧市120急救站建设主体工程完工。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切实加强。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完成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国武术之乡”通过国家级复审,取得优异成绩。在州第八届运动会和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取得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全面完成8000户“户户通”安装任务。积极推进沙甸区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工作。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组织申报各类科技项目11项,获立项支持10项。

  社会治理水平有效提升,社会治安打防管控能力逐年增强,交通秩序整治持续深入,禁毒防艾工作成效明显,“雨露社区”建成使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不断强化,全市抚养费征管工作得到规范,人口计生工作再上新台阶。公共安全体系逐步健全,大力加强矿山安全监管工作,有效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处置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积极开展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维护群众利益“五级联动”工作,信访工作不断加强。

  顺利启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圆满完成第二轮修志出版发行工作。全面开展“营改增”试点改革工作。国防、双拥、统计、调查、普法、移民、人防、气象、档案、保密、质监、物价、妇女儿童、外事侨务、红十字会等各项事业不断进步。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行政效率显著提高

  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办理州、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361件。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实行重点项目组团服务方式,建立督察问效机制,有效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58个州级、市级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按照“立即办、办得成”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全市共计148个乡镇、社区、村级为民服务中心(站)投入使用,18个政府职能部门入驻政务服务中心,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工作逐步开展。严格落实中央、省、州规定,切实改进会风、文风,从严管理公务用车和“三公经费”支出,着力整治庸懒散奢。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行政监察和财政、审计监督,全年共实施审计项目42个。加强财税工作,积极争取到红河供电局设立个旧分局,个旧辖区内企业用电实行属地管理,税收缴入个旧市金库。

  各位代表,成绩振奋人心,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及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结果。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个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个旧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还须正视并深刻分析我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并存;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和政府刚性支出增加的矛盾凸显;经济发展与土地环境容量矛盾日趋尖锐;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等。面对困难问题,我们要以更大的信心、勇气、智慧和耐力,敢于担当作为,善于凝聚共识,破除发展中面临的一切障碍。

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政府工作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州党委政府和市委部署,以“产业转型”和“城乡升级”为驱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走产城一体互动融合、传统产业升级与培育新兴产业并重发展之路,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使个旧逐步转型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城市。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创新机制,抓作风提效能,努力建设“山水个旧·美丽锡都”。

  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工业总产值增长13%;地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2014年政府工作要围绕六个“两轮驱动”发展来促进上述目标的实现:

  一、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型工业化“两轮驱动”互动发展,促产业转型

  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聚集”的原则,加快产业平台建设。依托“一园三区四基地”、“选矿试验示范工业园区”空间布局,以科学整合财政资金、构建多元投融资机制为抓手,打造园区经济撬动产业发展亮点,稳步推动企业退城进园,着力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互动突破。力争完成3个投资5亿元以上的标志性工业产业项目。努力使工业园区总产值迈上150亿元新台阶,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0%。

  加快多元化发展步伐。实施产业二次创业战略,依托传统工业基础和优势,努力突破构筑商贸物流、生物资源加工、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轻工业、霞石开发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加快乙碗水非有色产业园建设,年内启动并尽快完成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依托投资企业“筑巢引凤”,使之成为我市新型工业的聚集地,培育打造个旧工业新的增长极。

  继续深化和落实重点项目“组团服务”制,高效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0亿元以上,将50个工业项目纳入省、州重点项目获取扶持。推动云河药业完成上市、加快红河锌联上市进程。力争完成南翔20万吨硅锰合金、红河锌联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振兴铅业900万只铅酸蓄电池、南翔10万吨电解锰、云铅10万吨铅冶炼系统改造、振兴电源5.2万吨再生铅综合回收、霞石开发等项目建设步伐。努力协调、积极争取,统筹盘活存量用地指标和环境容量,保障重点项目用地和环境容量需求。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电力供应、基础设施配套、融资等方面的问题,全方位保证各重点项目按进度顺利推进,从而加快我市产业转型和升级步伐。

  二、现代服务业与城镇化“两轮驱动”融合发展,育产业生成

  积极主动融入滇南中心城市发展,完成《个旧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并上报审批。按照产城一体,互动融合的思路,把大屯、鸡街、沙甸片区和“两山一湖”片区纳入滇南中心城市发展总体布局谋划。把阳山、大屯片区两个产城综合体的打造和鸡街物流园区的建设作为个旧产业转型的重大突破口,推进现代服务业快速提质发展,逐步增加三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积极推进大屯片区产城综合体项目建设,高标准、高规格定位和规划。力争完成大屯海环湖观光西路建设,带动产城综合体的顺利推进。积极配合投资企业引入面向滇南东盟市场的大型“奥特莱斯”商贸综合体,通过规划建设星级宾馆、品牌直销中心、现代金融中心等,带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城市“东进”,吸引市区和周边地区人口的聚集,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同时,培育壮大全市以大型商贸、旅游、会展为主的第三产业,打造第三产业新的增长极。

  加快完成《阳山新兴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工作,加快区域内企业的搬迁步伐。力争启动阳山西二环道路、新区范围内局部道路及供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以锡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制药、科技孵化、康体养生等新兴产业聚集的产城综合体,提高城市承载力,培育第三产业与城市建设两轮驱动。

  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强化产业招商、园区招商、企业招商,推动鸡街物流园区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通过物流园区的建设,把有基础、有市场的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把粮食加工、生物制药、化工、建材、商贸等具有潜在优势的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提高资源引进和产品运出能力,为把个旧建设成滇东南重要的物流基地奠定基础。

  加快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着力培育旅游精品,发展高端旅游。绿水河热带雨林风景区力争打造成为3A级景区,加快中国·沙甸回族文化旅游名镇等项目的开发进度,积极开发老阴山草场、彝族风情园、倘甸旧寨温泉特色旅游资源。加大锡工艺品、金银制品、清真食品等旅游产品的开发,打造从景区到产品的旅游产业链。大力发展高端住宿、金融保险、餐饮娱乐、信息网络等现代服务行业。使个旧逐渐成为滇南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的中心,争取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增长20%。

  以实现“两山一湖”建设要求推进城镇化建设。阳山项目以废弃矿山整治为契机,着力构建“环保安居、四园支撑、城市靓丽、特色突出”的新兴产城区;阴山项目以建设滇南休闲旅游度假胜地为目标,积极推进阴山综合开发项目;围绕金湖,提升改造老城区品质,形成环湖休闲商业圈。火车站片区提升改造力争启动前期工作,着力打造金湖岸边的法式风情商业街区。引入全球最大的酒店管理集团“温德姆”,加快推进名悦五星级酒店建设步伐,并以此带动银波赤片区的商业发展。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整合项目、资金,推进“美丽家园”建设,打造9个示范样板村,做优1个集镇,确保完成州级下达任务。完成宝丰隆片区提升改造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启动个旧西二环路、新景路、鸡街火车站进站道路、莲花山风电场外道路以及宝华古寺修缮扩建、烈士陵园改造二期、牛坝荒水库除险加固、阴山面山绿化美化二期等工程;力争完成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及配套管网工程和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年度建设任务。

  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探索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强化房地产业监管,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加大城市卫生、绿化、亮化、市容市貌、交通秩序整治等工作力度,扎实抓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确保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检,打造城市环境新面貌。

  三、规模种养与规模加工“两轮驱动”一并发展,促农业产业化

  突出规划引领,项目带动,大力打造高端精品农业。强化“三带一区”的特色农业规划编制工作,打造以烤烟、杂交玉米、生物药材、生态畜禽养殖为主的南部山区产业带;以优质稻、特色果蔬、生猪、肉牛、奶牛、家禽养殖为主的北部坝区产业带;以香蕉、芒果、木瓜等热区作物、生态黄牛养殖为主的低热河谷产业带;以优质米、清真食品、乳制品、生物药材及木材、畜禽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区。以倘甸石榴坝现代农业示范区,带动高端农业发展的基地建设。

  抓好产业衔接,以工业理念指导农业生产和管理,以市场化理念指导农产品销售。依托区域优势,推进畜禽基地标准化建设,积极支持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的产销对接。以发展标准化养殖场为主要形式,实现畜禽标准化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生猪出栏达57万头,引进推广国内外畜禽优良品种,加快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努力建成全省重要的奶牛集镇;依托高科技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扶持大红屯、乍甸乳业、沙甸好牛等龙头企业发展,提升农产品经济附加值,乍甸乳业建成高端奶制品生产线,年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依托“产、学、研”三方联动,力争完成红河生物谷特色农业产业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规划,为高端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强烟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种植烤烟2万亩,增强优质烟叶供给能力。培育黄草乌、马蹄香、断节参等生物药材优质种苗,在老厂镇建设5000亩生物药材基地。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争邦干水库开工建设;完成蒙开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打好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攻坚战;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建成一批水、电、路配套,节约高效稳产农田。

  四、环境治理与淘汰落后产能“两轮驱动”,促生态文明

  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逐步置换和淘汰落后产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和鼓励沙甸地区鼓风炉铅冶炼的落后产能淘汰,以强并弱,以优淘劣,实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和产能过剩项目,稳步淘汰部分高能耗、高污染设备。重点抓好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共伴生矿资源综合开发,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加强云锡铅业、铜业废气治理,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开展养殖小区污染治理,推进畜禽养殖废水、粪便综合利用。加快个旧市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推进南、北部选矿试验示范工业园区、象冲尾矿库建设,加速大屯海污染治理技术投入使用。继续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投入项目建设资金1亿元。着力推进以林业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陡坡地治理、水土保持等工作。

  五、改善民生与发展社会事业“两轮驱动”,建和谐社会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重点将非公企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及农转城人员逐步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深入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力争实现全覆盖。规范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动态管理。

  探索建立城市和工矿棚户区改造市场化运作模式,完成3200套城市棚户区和1800套工矿棚户区改造任务,通过棚户区改造完善城市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质。推进400套廉租房建设,持续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围绕振兴教育的目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精细化教学管理;注重教育教研和教师培训;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启动个旧市第一高级中学和绿春小学改扩建工程。积极协调,承接州技校、州财校等职业教育资源,结合个旧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办好职业教育。

  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医疗机构监管。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医疗保障服务差距。引导社会资本发展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稳步推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妇幼健康计划等公共卫生项目。

  强化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锡都博物馆、图书馆软件建设,力争完成锡都博物馆锡文化展厅的布展、开馆工作。加快新档案馆建设步伐。抓好宝丰隆、云庙等文物建筑的修缮和开发利用。加强“武术之乡”建设的各项工作。

  深化“法治个旧”、“平安个旧”创建活动,扎实做好普法、依法治市工作。继续加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力度,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监督,矿山安全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应急管理工作,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深化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维护群众利益“五级联动”工作,逐步形成科学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积极争创云南省“双拥模范城”。继续推进沙甸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强化人口计生工作宣传力度和免费检查服务。继续抓好其他社会领域的各项工作,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六、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与抓作风提效能“两轮驱动”,促政府建设

  以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为带动,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认真研究,摸清摸准制约我市科学发展的机制障碍和热点难点问题,以提升执行力和效能为核心,紧紧抓住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在争取上级支持、固定资产投资、重点项目推进、招商引资等工作机制上探索创新,把措施落到实处。以产业发展为主题,完善重点项目组团负责制,增强产业项目的组团服务合力。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探索深化财税、土地、环保、科技、医药卫生、教育和文化体制改革,努力走在全州全面深化改革的前列。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设一支“敢担当、会落实、能突破,善创新”的干部队伍,持续深入地开展“转作风,提效能”活动,加大督查力度,大力践行“立即办、办得成”的作风,以干部作风的转变带动行政效能的提升。转变观念,增强对上对外协调力度,努力争取上级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的支持。提高政府保障发展的能力,加强土地、环保、林业、安全、治安等方面保障能力建设。

  强化服务意识和担当意识,完善领导干部调研和联系群众制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做好项目融资、审批、落地等各环节的服务工作。加强市、乡两级政务服务中心、为民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进政务服务和为民服务工作。

  严格执行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深入开展“干部作风整治”专项活动。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项目审核、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重点领域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强财税工作,激活乡镇在财税工作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通过综合执法,杜绝我市税收跑冒滴漏。

  各位代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宏图凝众志,重任催奋进,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坚定信心、立足长远、鼓足干劲、奋勇争先,努力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