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14348/2020-01711
信息分类
政府工作报告
主题分类
政民综合
发布机构
个旧市人民政府
文号
发布日期
2016-01-05
信息名称
2015年个旧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1月6日在个旧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个旧市人民政府市长 周 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受国内外不利因素叠加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始终面临复杂局面,一直在逆境中闯关突围。在省州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扭住产业转型升级这条主线,以项目带动和园区建设为支撑,以六个“两轮驱动”为动力,聚力聚焦非有色产业培植、淘汰落后产能、城市综合体建设、城镇化健康发展综合改革、民生改善等工作,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提质,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城乡发展、民生事业、生态建设、社会管理持续进步,较好地实现了保发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

  2014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3亿元,增长1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73亿元,增长1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5.1亿元,增长15.74%;工业总产值370亿元,增长3%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亿元,增长8%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56亿元,增长5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亿元,增长13%以上;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00元,增长1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00元,增长13%。

  2014年市政府着力围绕六个“两轮驱动”推进工作:

  ——以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工业化“两轮驱动”引领产业发展

  抓住转型机遇,争取到10.45亿元上级扶持资金,有力拉动项目建设和园区发展。全年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67亿元。

  树立“项目第一”的理念,力推项目实施。全年实施重点项目98个,完成投资116.04亿元。华鼎、霞石矿开发、乙碗水非有色产业园3个标志性工业产业项目取得进展;云铅、锌联、振兴电源等传统产业提升项目加速推进;圣比和动力电池、莲花山风电、南翔等新能源、新材料项目积极实施;云河药业新版GMP改造工程通过验收。完成重点工业备案项目5个。

  打造园区平台,促进产业聚集发展。个旧特色工业园区完成规划修编并成为省级工业园区,其中乙碗水非有色产业园区公路设计完毕;沙甸民族特色工业园区转型升级项目推进有力;云锡南、北选矿工业园区累计投资9.95亿元;新规划的个旧轻工产业园进入征迁阶段。

  启动“211工程”。编制完成《个旧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211工程”规划》和《个旧市沙甸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淘汰69户小选矿企业,拆除落后产能粗铅冶炼鼓风炉10座。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户,培育“三上”非工业企业31户。

  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80亿元。积极申报19户企业专项发展和2户企业上市培育扶持资金;搭建政企银三方合作平台,积极开展小微企业“助保贷”业务。118户微型企业每户获3万元扶持金。认定11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44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居全州前列。

  ——以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城镇化“两轮驱动”提升城市功能

  积极培育第三产业。三产增加值预计达62亿元,增长9%以上,增速超过一、二产业,服务业比重逐渐加大。最具代表性的转型项目大屯商贸综合体取得重大进展,与厦门泛华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启动资金到位1亿元,进入控规编制和土地调规阶段。大屯海环湖观光西路完成投资9796万元。红河商业中心城市综合体主体工程完工,与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达成合作意向。

  主城区功能进一步提升。市区道路、人行道、港湾式公交站台、交通标线、供排水等市政设施提升改造力度持续加大。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及排污隧洞工程进展顺利;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项目获可研批复;建筑及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预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4亿元。城市管理朝精细化方向努力,持续整治城乡环境卫生,继续保持国家卫生城市殊荣。

  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51亿美元,增长8.4%。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221.14亿元。在建招商引资项目132个,引进省外到位资金65.79亿元。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壮大,预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7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亿元。“中国·沙甸旅游小镇”累计完成投资11.69亿元。好牛食府、泓回文化艺术庄一期主体工程及鱼峰书院一期修护工程完工。阴山综合旅游开发累计完成投资2亿元;宝华山寺修缮及改扩建、红炮台改造交付使用;丫沙底瀑布温泉、尼格温泉完成提升改造;个旧锡文化创意产业园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首家五星级酒店前期工作有力推进。

  城乡基础设施得到夯实。全年完成水利投资1.49亿元、各项水利工程1235件。实施了蒙开个大型灌区大屯灌片2号引水渠建设、沙甸河鸡街镇段、倘甸段治理工程建设,顺利完成了中央财政“五小水利”重点县建设申报工作。启动坡背中型水库和滇中引水工程前期工作。全市库区坝塘蓄水6249万立方米,创近8年来新高。14条农村道路竣工验收。完成莲花山风电场内外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建制村路面硬化等工程。上河、吉安等变电站建设有序实施。美丽家园建设稳步推进,实施各项工程61项,整合各类资金4.0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及美丽乡村建设项目29个,财政奖补资金1500万元。

  ——以规模种养与规模加工“两轮驱动”发展品质农业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整合科技增粮、中低产田改造、基本口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畜禽标准化养殖等项目,集中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示范点,以点带面促进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化。

  2014年完成粮食作物种植23.8万亩,粮食总产量7.52万吨,实现12年连增;渔业养殖2.88万亩,水产品产量5724吨,肉类总产量5.97万吨;实现农业总产值24.65亿元,增长20.83%,其中,畜牧业总产值13.01亿元,增长8.6%;烤烟种植2万亩,实现烟农收入5708万元;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4726元,增长4.7%。

  积极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兑现各种补贴1.86亿元。农业经营主体培养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40户。完成企业总产值232.1亿元,增长8%;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23.6亿元,增长15%;带动个旧及周边县市农户7.46万户增收,户均增收1301元。发展专业合作组织231个,辐射带动农户1.11万户,增收2.15亿元。投入各类扶贫资金9549万元,扶持农户2769户,组织实施整村推进3个。

  以规划为引领,积极谋划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个旧市倘甸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列入红河州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编制完成《个旧市红河谷绿色生态高新产业园发展规划(初稿)》,成立柠檬研究所,开展柠檬试验示范种植400余亩。

  ——以环境治理与淘汰落后产能“两轮驱动”打造美丽锡都

  《个旧生态市建设规划(2014—2020年)》通过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启动我市新一轮生态乡镇创建工作。贾沙乡陡岩村列入全国第三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严控“两高一资”项目,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管理,确保扩能增产不增污,总量控制在指标以内。强化结构、工程、管理3大减排措施,强力推动减排工作。继续加大大屯海污染整治及卡房大沟治理力度,严格执法,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主要河流、湖库水质不断改善。争取到1亿元国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资金,完成设计工程量的90%。完成植树造林2.42万亩,义务植树85万株。完成石漠化治理20.06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4.48平方公里。耕地资源保护持续向好,完成基本农田划定面积27229公顷。小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通过国土资源部验收。

  ——以改善民生与发展社会事业“两轮驱动”惠及百姓福祉

  坚持民生优先,全年民生支出23.42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6.70%。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96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100人;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52.3万人次;城乡救助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累计发放低保金1.2亿元;新农合参合人数18.6万人,参合率达99.5%;实施农危房改造和安居工程1375户,建设公租房400套,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3200户。

  教文卫发展齐头并进。全年财政安排教育支出4.7亿元。切实抓好“控辍保学”、“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校安工程等,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落实“金秋”计划为抓手,加大校级干部和教师培训力度,打造名师名校,个旧一中、和平小学被认定为全州首批“红河名校”。2014年高考个旧一中一本上线率41.26%,位列全州第一。个旧一中、二中等一批改扩建工程稳步实施;启动13个镇、村级文体活动场所建设。以武术之乡创建为载体,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圆满完成2200户“户户通”安装任务。启动馆藏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大力推进市综合档案馆建设;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构建新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慢性病双向转诊通道。卫生信息化工作正逐步实现管理资源共享。市人民医院被确定为州内唯一一家省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加强沙甸地区综合整治。把维稳作为首要任务,反恐经费投入3655万元,严厉打击各类暴力恐怖和宗教极端违法犯罪,形成打击暴恐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加强对交通、医药、餐饮、通讯、快递等行业的管理,形成严管严控常态机制。强化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加大查缉、巡逻、走访力度。规范讲经办学,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抵御宗教极端思想侵蚀。启动一系列民生工程,完善沙甸区域内道路和旅游配套设施、修建新区公厕、实施沙甸和鸡街两所幼儿园迁建工作。

  加强社会治理。严打严防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大局稳定。畅通信访渠道,一批信访突出案件得到妥善化解。普法和依法治市工作顺利开展。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开展第三次矿山整合工作,关闭31座矿山和尾矿库,封闭坑道319口,对73户未达安全标准的矿山采掘施工承包企业强制停产,为68户企业办理采掘施工承包资质证,43户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矿山整合成效明显,有效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高度重视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力求以多个高质量的专项规划指导全市转型发展。重视拥军优抚工作,获省级双拥模范城称号。顺利通过全省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验收。云河药业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此外,国资、人防、移民、供销、红十字、气象、地方志、妇女儿童、残联、通讯、邮政、保险、禁毒防艾等工作均取得新的业绩。

  ——以改革创新机制与抓作风提效能“两轮驱动”激发活力

  全力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编制完成实施方案和三年实施计划。推进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取消企业注册等限制条件,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创业活跃,全市新登记各类企业528户,增长160%;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做到该向市场和社会放开的领域全部放开,行政审批事项由346项精简为37项。10个乡(镇、区、办事处)、28个社区和111个村级为民服务中心(站)全部投入使用。政务服务中心共受理审批服务事项3.6万项,平均压缩办理时限9个工作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不断深化,清理上缴国库预算收入242万元,杜绝政府采购违规支出11次,保障依法采购秩序。“营改增”试点改革顺利推进。贯彻执行新一轮《市对乡(镇、区)财政管理体制》,提高市乡两级税收征管的协同联动性;启动农村综合改革发展试点工作。在老厂镇实施整镇推进,探索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及土地流转等5项机制,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顺利完成质监、工商体制下划工作;人事制度、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等各项改革有序推进。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反对“四风”要求,开短会、发短文,深入基层,走进项目,在发展一线破解难题。强化督查问效,使“转作风、提效能”常态化。梳理出28项需要“废、改、立”的制度规定,全市“三公”经费支出下降16%,政府文件、会议分别减少35%和30%。

  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03件、政协提案115件。充分发挥监察、审计职能,全年完成审计项目35个,确保权力在有效制约和监督下规范、廉洁运行。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能够克服困难、奋勇前行,关键是省、州党委政府和市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支持监督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砥砺前行、共克时艰的结果。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关心支持个旧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但我们务必保持清醒,面对全国经济进入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个旧作为资源枯竭型老工业城市,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转型升级艰难期,将长期面临一系列历史和现实交织形成的尖锐矛盾:有色产业独大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转型接续产业处于培育阶段,服务业比重低,潜力未能充分释放;财政增收乏力与发展需求增大、刚性支出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争取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不够,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发展与土地、环境容量矛盾日趋尖锐;城市规划的刚性约束和建设的系统性有待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力度还需加大;社会治理面临不少新的难题,安全生产压力较大,社会治安形势依然复杂;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四风”问题不同程度存在。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付出艰苦努力才能解决。

  2015年工作安排

  2015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州党委、政府和市委的要求,坚定沉着,积极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市,坚持“两轮驱动”,围绕“一产抓精特、二产抓转型升级、三产抓扩张”,以滇南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211工程”,在城市整体转型发展上力求较大突破,实现一、二、三产协同带动发展,使个旧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工业增加值增长9%;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6‰以内。

  一、以“211工程”实施为突破口,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工业化

  立足于在继承中转型,创新中升级,以实施“211工程”为契机,重点抓好淘汰落后产能和培育优质企业,促进个旧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和竞争力。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设立淘汰落后产能项目补偿资金,力促大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强并弱,以优淘劣,并以限制、整合、提高准入条件等措施,争取淘汰选矿、冶炼、小化工等落后有色金属加工企业33户,切实缓解我市环境容量不足、能耗较高和管理混乱的现状;积极引导进入淘汰落后产能目录的企业主动转型升级。培育扶持一批重点企业。支持振兴、乘风、锌联等有色金属企业拓展有色金属深加工、稀贵金属回收利用等项目,充分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推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发展,打造实力较强的知名企业集团,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5户;加快对成长型企业扶持力度,培育“三上”非工业企业39户、特色小微企业50户;通过充分宣传和示范引领,吸引1至2户全国乃至世界知名企业入驻个旧投资特色优势项目。

  加快构筑以乙碗水非有色产业园、轻工产业园为核心的特色工业园区产业承载体系。抓住个旧市特色工业园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园区的大好机遇,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形成集约化、特色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快乙碗水非有色产业园建设,编制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土地调规及进场道路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筑巢引凤,使之成为我市新型工业的聚集地;力推轻工产业园建设,年初完成征地工作,及时启动“五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有的放矢的招商引资,逐步建成个旧市轻工产业园,为个旧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优质平台;结合沙甸“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民族团结旅游示范集镇”及沙甸产业转型发展规划,全力打造具有沙甸民族特色的工业园区;继续加快南、北选矿园区建设,以治理重金属污染为切入点,努力建成“循环型、科技型、生态型”选矿园区。

  积极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年内扶持中小企业100户以上,创办培育扶持小微型企业200户。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依托,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年内培育认定5家省级科技型企业,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若干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积极申报认定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项目。

  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突破性地发展轻工业,增强产业互补,打造个旧工业经济升级版。

  二、以重点项目推进为突破口,促进经济发展后劲有力

  项目是地方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强化实施组团服务机制,组团服务好重点项目,扩大投量、加快投速、提升投效。深入研究产业政策和导向,主动争取,有效对接,力争使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州扶持计划。注重项目谋划与资金、土地、环评等要素资源衔接,强化对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的指导服务。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3个标志性工业重点项目的建设;确保南翔20万吨硅锰合金、云铅、三木家居等项目竣工投产;争取硫化锡铜矿选矿技改工程,沙甸区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工程等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培育拓展新兴产业。重点依托云河药业、唐人生物、大红屯、乍甸乳业、好牛食府等龙头企业,壮大生物制药,生物提取及加工,粮油、乳制品和畜产品加工等产业;依托圣比和公司、云锡公司、莲花山风电等企业和项目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以云锡机械制造公司、振兴电源、个旧志达变压器厂为带动,加强装备制造业发展。

  以战略的眼光谋划项目,用开放的理念引进项目。围绕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城镇化等重点领域,对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川渝等重点区域,力争引进一批投资额度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的基地型和龙头型项目。

  三、以商贸综合体建设为突破口,带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发展

  注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前瞻性,引入外力加快大屯商贸综合体、现代物流园等拳头项目的培育速度,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质量提升。

  与滇南中心城市相向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大屯商贸综合体,依托大屯海、中海滨水资源,建设“奥特莱斯”城、星级宾馆、品牌直销中心、现代金融中心、湿地公园等,培育壮大个旧以大型商贸、旅游、会展为主的第三产业,实现“中心辐射、产城互动、城乡统筹”,带动和促进滇南中心城市一体化建设。年初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上报审批,通过合理布局业态,带动商业发展;加大土地调规和收储力度,分批次、分时序进行土地报批和供应;争取完成大屯海环湖观光西路建设,以此拉动大屯商贸综合体的快速发展;启动“锡之春”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规划编制,使其集旅游、民族文化、金银锡铜紫陶等加工为一体,成为大屯商贸综合体中靓丽的一笔。力争通过大屯商贸综合体的建设,使个旧逐渐成为滇南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的中心。

  加快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步伐。依托玉蒙铁路鸡街货运站的建设,积极招商引资,在鸡街、沙甸建设个旧市物流园区,利用个旧是全国最大的锡生产、出口基地和最大的锡材、锡化工加工中心等优势,通过物流园的建设把有基础、有市场的传统产业做大,把粮食加工、生物制药、化工、建材、商贸等具有潜在优势的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结构,同时满足我市日益增长的资源引进和产品运出的需求,进一步推动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力争建成云南面向东南亚的枢纽型现代物流园区。

  着力培育第三产业新热点。加快个旧首家五星级酒店的建设步伐,争取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通过引进国际顶尖的酒店管理集团,提升个旧知名度和吸引力,带动酒店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个旧成为红河州的旅游集散地;红河商业中心争取上半年投入使用,依托国内外品牌商家的入驻将其打造成一张“商业名片”;持续加大对“沙甸回族文化旅游名镇”、个旧欢乐谷旅游度假区、红河谷滨水旅游度假区等第三产业重点项目的推进落实;完成红炮台春苑修缮工程,使其成为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品味的休闲旅游区;积极引导丫沙底温泉、尼格温泉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做好A级景区创建工作。

  大力推进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养老、娱乐、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构建一座综合型现代宜居城市。

  四、以发展农畜产品规模加工为突破口,用工业理念指导农业发展

  着力发展农业精深加工,促进种养业的集约化生产。以院地合作技术平台为支撑,打造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引导社会资本有序进入农业产业,实现以工业理念指导农业发展。加快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全面提升畜牧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沙甸区依托民族饮食文化优势,培育扶持清真食品加工业,加大肉牛、肉鸡、洋鸭养殖规模,形成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基地支撑的发展格局,促进沙甸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乍甸乳业扩大生产规模,完成生态奶加工基地建设,建成高端奶制品生产线,加强与养殖基地的产销联动,辐射带动奶牛集镇建设;年内投入4000万元发展蔓耗镇肉牛养殖项目,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引入种牛养殖。

  集中打造南北两个核心区,北部坝区抓住倘甸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列入全州百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扶持发展的机遇,强化项目申报和管理,整合水利、国土、交通等涉农项目资金,重点支持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南部山区完善红河谷绿色生态高新产业园规划,力争进入州级南部山区综合开发之列,争取项目扶持资金,加快南部山区自然优势向经济产业发展优势转化,逐步缩短个旧市南北部经济发展差距。围绕示范区,建成一批水、电、路配套,节约高产农田,做到基础设施建设跟着产业走。做强做精优质烤烟,计划种植烤烟2万亩,培育优质烤烟基地。启动柠檬产业种苗繁育园、丰产示范园、品种展示园“三园”建设。确保“五小水利”重点县项目立项成功。编制红河谷片区3万亩高效节水实施方案并分步实施,全面提升示范区农业发展的设施支撑力。

  继续做好蒙开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和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重点实施一批水源工程建设,确保完成坡背水库项目建议书上报,力争邦干、石洞坝、火把冲水库开工建设。组织完成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

  五、以城镇化健康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为突破口,深化各重点领域改革

  加快融入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推进各重点领域改革,破除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增强发展活力。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和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承接好中央和省、州下放的审批权限,激发市场主体和社会创造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为全面实施“先照后证”做好准备,从登记制度、服务方式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建立宽松、平等、便捷的投资政策平台。探索建立与工商注册登记改革相配套的市场监管体系。

  深入推进财税改革。稳步推进“营改增”试点和地方税体制调整。继续扩大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公务卡的实施范围和规模。继续深化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不断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集中资金保民生、保项目、保发展。

  深化农村综合试点改革。重点开展农村土地、金融制度、乡村治理、城乡一体化、农业经营主体扶持5项改革。集中打造大屯倮莫村、鸡街倘甸坝、老厂对门山和贾沙普洒河4个示范点,以点促面推动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向纵深发展。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完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政策。整合加强交通运输、卫生和计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职能和机构。

  深化社会领域改革。积极谋划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根据省、州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要求,加强内部精细化管理,逐步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采取创新措施化解要素难题。积极开展深化土地流转和全方位开展不动产登记工作。制定出台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面向全国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六、以改善民生为突破口,抓好各项社会事业共同繁荣发展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基础上,整合财力向重点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就业指导、培训、招聘和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抓好5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组织完成新老农村养老保险并轨清算工作,实现全覆盖;鼓励民间兴办养老机构,推动高龄老人津贴和生活困难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基本覆盖;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推进廉租房、公租房并轨运行,完成400套保障性住房建设,逐步将农民工、失地农民等纳入保障范围。完善棚户区改造市场化运作模式,完成2500套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将工人村纳入棚户区改造范畴。

  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民权路、新景路两条城市规划道路建设,完成征迁和路灯安装工作,分段实施建设工程。做好市区人行道提质改造、道路及排洪沟维修维护,保证道路完好率达96%以上。加快配套管网及隧道工程施工进度,逐步实现雨污分流。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围绕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突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4个重点,实现全市教育教学质量全州领先的目标。切实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大力推进校安工程建设,全面消除D级危房;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加大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医疗保障服务差距。全力推进市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建设;提升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事前防范能力,建立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监管制度;积极争取新文化馆建设,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继续做好锡博物馆、图书馆软件建设。抓好宝丰隆、云庙等文物的维修和开发利用;加快综合档案馆建设步伐,争取早日建成现代化档案馆。

  提升环境治理效果。全力推进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治理5大工程。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推进畜禽养殖废水、粪便综合利用。抓住省级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试点的机遇,加大力度推进环境监控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环境管理动态化、规范化、科学化。以新实施的《环境保护法》为指导,继续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提高我市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完成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合理配置森林资源,进一步加大天然林保护、通道面山绿化工作力度。继续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抓好陡坡地治理、水土保持等工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七、以依法治市和转作风为突破口,加强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和廉洁从政,着力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推进依法治市。深化“法治个旧”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广大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大力推进全民学法、懂法、用法;推进简政放权、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认真贯彻执行市委的决策部署,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继续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提升广大市民安全感;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进一步提高解决群众诉求的效率和水平;继续开展矿山攻坚克难工作,对矿山生产格局进行转轨和调整,使我市矿山企业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生产区域更趋优化,安全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继续加强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监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强化应急管理工作,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扎实推进沙甸地区综合整治。巩固前期工作成效,敢于担当,忠诚负责,最大限度地铲除滋生暴力恐怖活动的土壤,消除暴力恐怖活动的现实威胁,为实现沙甸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人民幸福”打下坚实基础。

  改进工作作风。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毫不松懈地反对“四风”,推进作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深化“为民服务零距离”活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精简会议活动,改进会风文风。强化行政问责和效能监察,持续治理“庸懒散”等突出问题,提升干部执行力,坚持从严管理,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深化廉政建设。认真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各项规定。坚持过紧日子,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严格执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公开招投标制度,加强工程建设、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监督,强化行政监察、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各位代表!面对诸多困难,唯有新作为才有新突破,2015年是奋斗之年、突破之年,也是发展之年、希望之年。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州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扎实工作,为全面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注释:

  “211工程”规划目标:加快淘汰小选矿、小冶炼等落后有色金属生产企业200户,加快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户,加快培育“三上”非有色企业(有资质的建筑企业,有资质的房地产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10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