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14348/2023-01035
信息分类
规划计划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
发布机构
市发改局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05-22
信息名称
个旧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在市委市政府的团结带领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州第九次党代会、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红河州“13568”工作思路和市委“1336”工作思路,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精准实施宏观调控,着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面完成,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01.05亿元、增长11.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上涨0.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51亿元、增长8.3%;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6%、10.6%;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796人;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州下达任务范围内。 

  (一)务实笃行,政策措施稳健有效。奋楫扬帆启新程。发布《个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阐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同步编制“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水利发展规划等27项重点专项发展规划。坚定信心稳增长,出台《个旧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12条措施》以及扶持工业企业和服务业提质增效的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工业、建筑业、生物医药企业、快递、电商企业等的扶持力度,有效有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召开推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工作会议,筹资2135.5万元对为全市2020年贯彻落实“六稳”“六保”作出贡献的有色金属加工、贸易企业进行奖励,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二)转型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新优势。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2.71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59万亩,粮食产量达7.47万吨。持续推进“三品一标”认证,乍甸乳业乳制品品类、大红屯粮食品类收录至《2021年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名单,乍甸乳业被评为“20佳创新企业”。增加绿色有机农作物种植规模,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认证面积为1.21万亩,主要农产品中绿色食品认证7个、有机农产品认证15个。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新优势。紧抓绿色发展机遇,大力开发绿色电源,红河州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正式运行,猴子山风电基地项目已上报省发改委待核准,中石油天然气管道红河支线个旧段全部竣工。建成充电桩58个90枪,总功率4161千瓦时。深入贯彻落实省、州关于能耗“双控”决策部署和错峰生产、有序用电的有关会议精神,累计限电248万千瓦时。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和延链补链强链,云锡锡冶炼退城入园搬迁改造项目稳定达产,南翔年处理90万吨氧化锰矿石以及达明威、8万吨高端铝合金、旭众低品位铅银废料综合利用技改等一批项目顺利投产,鑫联环保锌合金及锌基材料深加工、圣比和废旧锂离子动力电池电极材料高效资源化技术改造等项目已完工。比亚迪个旧有色金属产业融合发展联合研究所正式揭牌。鑫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惠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2户企业为红河州首次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的企业。工业互联网建设初见成效,电解铝智能制造技术开发应用及智慧工厂建设项目、北部选矿园区管理服务综合平台等工业互联网项目逐步投入使用。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新优势。加快工业遗址旅游开发,打响“锡文化+工业”旅游品牌。鸡街火车站、宝丰隆商号、云庙片区等文物修缮保护工程有序推进。加快康养旅游开发,阴山悬崖半山酒店、乍甸牛奶农场二期、工人疗养院提升改造等项目加快推进,老阴山启动AAA级旅游景区创建,龟谷隐宿客栈申报丙级旅游民宿。全年接待游客543.4万人次,同比增长27.34%;实现旅游总收入44.25亿元,同比增长3%。 

  (三)精准发力,全力促进有效投资。千方百计抓项目。严格落实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处级领导挂钩推进机制,共推进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13个,总投资400.6亿元,2021年完成投资146.91亿元。市级财政安排正向激励和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共2000万元,针对重大项目成立要素保障工作专班,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组织、政策和要素保障。切实做好政策和资金争取工作,共争取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8.3亿元,中央、省预算内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项目22个16.3亿元。集中开工6批次共31个项目,总投资10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6.5亿元,已全部开工建设。凝心聚力谋项目。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重点围绕“三个示范区”建设研究谋划大项目,目前,谋划“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810个,总投资4038.9亿元。其中,产业项目219个,总投资1118.35亿元;滇南中心城市十大工程项目160个,总投资978.91亿元;鸡沙一体化发展项目40个,总投资204.87亿元;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项目24个,总投资154.55亿元。 

  (四)动力转换,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稳增长。抓好全州促销费优惠券活动、全省消费券发放活动,全市共有6户零售、餐饮企业参加,共核券3955笔,核券金额36.3万元,促消费政策显效发力。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9.48亿元,同比增长5.4%。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推进个旧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建设工作,推动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助推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鼓励民营物流快递企业加大推广“统仓共配”模式,加快实施个旧电商贸易物流产业园、大红屯粮食物流园等一批重点物流项目。 

  (五)增量提质,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辖区内银行共办理企业抗疫情贷款14.1亿元;办理企业保民生贷款329万元;新增支持企业、个人复工复产贷款38.9亿元;通过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办理票据贴现等方式为企业增加流动资金2.4亿元;支持复工复产企业办理到期贷款续贷和展期1800万元。开展“金种子”企业遴选,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乍甸乳业、云河药业、唐人生物已被认定为2021年“金种子”企业。减税降费政策落地见效。实施深化增值税改革、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等政策,全年为企业和社会减负5.42亿元,其中,税收减免5.03亿元:支持改善民生减免相关税费3900万元,惠及2629户纳税人;发展现代服务业减免相关税费1.02亿元;推动绿色发展减免相关税费2881万元,惠及1984户纳税人;88户纳税人减免税费2423万元。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建立主要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企业、民营企业“一对一”帮扶工作机制。截至2021年共有市场主体2.1万户,其中:超亿元企业36户,“四上”企业243户。 

  (六)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有力。全力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涉及个旧25件转办件办理,已办结17件,剩余8件正在加快落实。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对滇南中心城市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7.2%,荣获“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国家气候标志。城乡供水一体化、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大屯海水库清淤扩建工程等项目建设顺利推进,西水东调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开展。4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以上,水源地水质优良率100%。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成功纳入“十四五”期间国家发改委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组织实施八抱树、老虎山工业片区历史遗留固废堆场风险管控工程,双河流域典型冶炼废渣风险防控试点项目,关停选矿企业污染场地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等项目,64个固废堆存场所已顺利完工。实施森林抚育,加大绿化造林力度,森林覆盖率提高至46%。 

  (七)双城联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主城区美丽彰显。个旧市“美丽县城”创建纳入全省创建重点县市清单,累计完成投资46.11亿元,完工20个子项目。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主城区停车场及配套基础设施、城市排水综合利用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2021年实施2576户棚户区改造、6077户老旧小区改造,累计加装并投入使用31部电梯,发放租赁补贴500.37万元。城市更新列入省级试点,选矿厂推荐申报国家试点。城市运营中心投入使用,整合智慧停车、城管执法、紧密型医共体信息平台、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等多个系统,以“智慧化”助推城市管理“精细化”。新城区展露新颜。坚持生态环境打造、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三个先行”。累计完成投资45.06亿元,大屯新区中医医院、老年人康复护理院等民生工程基本建成,地下管廊、强电入地、供水工程、排污等基础设施稳步推进。鸡沙一体化加快实现。《个旧市鸡街沙甸一体化发展战略》《鸡街—沙甸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编制。实施鸡街沙甸一体化发展重点项目40个,全年完成投资19.69亿元,火车客运站配套基础设施、残疾人托养中心、倘甸双河流域黑冲河至沙甸河河道污染治理等项目已完成建设。 

  (八)纵深推进,改革开放活力不断增强。国企改革有序开展。组建产业发展及城市发展2大集团公司,将国有企业分别整合重组到粮油经营、大健康、文创产业等7大板块。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推行企业开办“一窗通”,深入推进开办企业全程电子化,压缩企业开办时间至1.5个工作日内。承接、梳理完善政务服务事项,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非禁即入”落实,大力推行“一件事一次办”和“跨省通办”。全市网上可办率达98.3%,全程网办率为61.5%。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全市共有13户高新企业、103户科技型中小企业。圣比和、鑫联科技、戊电靶材等企业围绕焊锡产品、无铅焊料、ITO靶材、锂离子电池等新材料研究取得明显成效。内外资到位实现“双增长”。出台《个旧市有色金属全产业链招商引资扶持办法(试行)》,在财政扶持、贷款贴息、企业上市等方面给予奖励支持,着力打造政策“洼地”。紧盯有色金属、新材料行业龙头不放松,开展精准招商、点对点招商。实施招商项目44个,完成省外到位资金129.43亿元,同比增长21.46%,完成实际利用外资575.61万美元。外贸进出口保持稳定。引导企业融入新发展格局,从单纯资源性产品进口转化为将产业链向原料供应地延伸,超拓矿冶、兴顺矿冶、旭众矿冶、鑫联环保4家公司分别在越南、老挝、柬埔寨投资建厂。鼓励企业主动融入“三区”,28户企业入驻蒙自经开区,振兴实业、旭众矿冶、远大商贸3家企业在自贸区注册企业,“市区联动、优先合作、协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4.3亿元,同比增长72%。 

  (九)全力保障,多元扶助兜住民生底线。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796人,促进困难人员就业。大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全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996万元,扶持376人(户)创业,带动1058人就业。认真执行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发放稳岗返还补助金453.98万元,惠及企业职工2.66万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改善和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和平小学大屯校区开工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考600分以上人数共25人,个旧中学超高分数段单校排名位列全州第一,多所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呈上升势头。“健康个旧”建设成果显著,州第三人民医院创建为全省第二家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个旧市人民医院顺利通过新一轮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大屯新区中医医院主体完工。严格执行降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政策,继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全年减免社保费1.91亿元。脱贫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完成市博物馆、图书馆提升改造,红河州首个“职工剧场”在云庙庭院剧场正式挂牌,原创红色精品话剧《李鑫》深受好评。重大风险有效防范。制定《个旧市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等文件,进一步规范债务管理,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加大房地产领域风险化解力度,积极整治7个烂尾楼盘,平步地产等3家公司涉及4个楼盘破产重整。粮食应急保供能力持续提升。布局应急供应网点25个,国有粮食企业有效仓容18万吨,粮食仓储能力居全州前列。 

  2021年以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战略定力,沉着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重大风险挑战,取得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优异成绩,经济基本盘更加扎实稳固,产业链韧性和优势得到提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问题和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不够完善、生态环保任务繁重、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力不够等问题仍然突出。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建议 

  2022年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第一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对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议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以上。抓好分析研判,做好目标分解,着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以上。充分挖掘存量规上企业增长潜力,紧盯省级“三个一百”重点工业项目增量清单,继续实施新增企业奖励政策,进一步强化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以上。狠抓项目建设力度,抓实项目资金争取,强化重大项目储备,为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加强对重点项目和新增税源的动态监控,加强财源培植,挖掘非税潜力,持续增强内生动力和财政保障能力。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以内。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生猪生产,确保畜禽水产和蔬菜有效供给。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5%。不断拓展消费新场景,全方位激发消费热情,多举措激活消费市场。 

  ——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5%。找准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入点和发力点,加快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 

  ——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8%。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渠道,完善城乡居民就业、创业机制,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多元化。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不低于6000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稳定和扩大就业。努力实现就业规模扩大、就业结构优化、就业质量提升。 

  ——预计粮食产量稳定在7.47万吨以上。稳定粮食面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壮大绿色食品建设。 

  ——节能减排指标按州下达数执行。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 

  三、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决落实防控责任,慎终如始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保障疫苗供应,提升核酸检测能力,规范隔离场所。加快补齐疫情防控治理体系短板,强化“人物地”同防,压实四级包保责任制,对冷链食品、农贸市场、医疗机构等重点场所重点行业进行监测。持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做好重点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工作。高效推进加强针及3—11岁人群接种疫苗工作,筑牢群体免疫屏障。 

  (二)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着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一产稳定增长。紧盯大屯、鸡街等重点乡(镇、街道)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情况“回头看”和耕地“非粮化”工作落实。大力实施《个旧市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三年行动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建设1.25万亩。力争2022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2.71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7.47万吨以上。力争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8%以上。加快推进鸡街镇棚旧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大红屯粮食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抓实二产强化支撑。深入开展“一线调度服务”“一企一策”等稳增长措施,加大企业帮扶力度,充分挖掘存量规上企业增长潜力。继续实施新增企业奖励政策,实现云南戊电靶材科技有限公司、中节能(红河)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红河州正元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纳规升规,力争纳规升规企业5户以上,2022年规上工业企业维持在90户以上,确保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持续加大“美丽县城”、大屯新区以及鸡街沙甸片区的建设力度,力争2022年建筑业产值增长10%。聚焦三产潜力挖掘。围绕打好“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继续出台市级稳增长政策,持续做好纳规升限工作。出台房地产业稳增长政策,加快烂尾楼盘的清理整治,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三)大力推进工业振兴,促进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用好《推进产业强省建设若干财税政策措施》,加快构建“5+4”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大力培育发展以有色金属、稀贵金属为主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产业,力争高纯金属、稀贵金属回收、电子器件制造等项目落地,着力推动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产业聚集化、示范化,推动传统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紧盯省级“三个一百”重点工业项目增量清单,加快推进云南源正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年产60kt再生铅建设项目,实现2022年上半年投产。推动锡、铜、铅锌、铝、稀贵金属等产业链延伸,加快推进惠科铜杆、铜箔扩能项目、新建再生铅等项目建设,推动润鑫5万吨电解铝技改置换产能,力争实现华鼎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100万t/a冶炼废渣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上半年开工。以鑫联环保等重点企业为支撑,寻求精铟、高纯铟、有机铟、ITO靶材等铟材料项目突破。积极推进沙甸冲坡哨冶金加工产业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加大对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润鑫铝业电解铝智能制造技术开发运用及智慧工厂、云锡锡冶炼智能工厂等项目,力争云锡公司5G无人铜电解智能技术研究项目、云锡锡化工智能化工厂安全生产综合管控试点项目和基于物联网的锡深加工自动化设备升级改造项目等工业互联网应用平台建设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园区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初见成效,推动工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四)深入挖掘投资潜力,加快项目落地建设。狠抓项目建设力度。2022年实施投资重点项目190项,总投资967.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10亿元。力争个旧市中医院、锡冶炼智能工厂建设等项目年内完工。加快推进红河有色金属交易仓储物流中心、龙园乡村振兴产业示范项目、2022年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抓实项目资金争取。紧盯中央预算内、省预算内、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支持方向,完善各项目前期工作,主动加强与省、州有关部门的沟通、对接,争取我市更多项目获得中央、省资金支持,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努力形成更多投资支撑。强化重大项目储备。紧扣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沿边开放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定位及我市“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深挖项目资源、强化项目包装,做实项目储备,围绕现代产业、农旅文融合、民生保障等领域,精准谋划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为我市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扎实推进“一平台三机制”四个专项行动。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实施乡村振兴“个十百”工程,启动建设鸡街乍甸田园综合体和5个精品示范村、20个以上美丽乡村。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提升电子商务进农村应用水平。 

  (六)聚焦扩能提质,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高标准打造大屯新区。加快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持续推进和平小学大屯校区、青少年综合训练馆等项目建设,加快大屯海污水处理厂管网完善工程、大屯新区停车场及配套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提高新区综合承载能力。高品质打造主城区。以“美丽县城”创建为契机,统筹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进选矿厂和八号洞入城片区城市更新示范点项目,延续工业遗址特色,提升城市的颜值和品质。提高智慧化水平,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一网统管”治理效能。高水平打造鸡沙一体化示范区。以鸡街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抓手,积极推动鸡沙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促进鸡街沙甸嵌入式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互联互通,积极开展红河综合交通枢纽至鸡街大道、鸡沙北环线线路方案研究,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加快鸡沙片区新型城镇化、人民医院鸡街院区、鸡沙片区污水管网、沙甸民族团结主题公园二期等项目建设。 

  (七)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内生动力。大力支持民营经济。深入推进市级领导挂钩民营企业工作制度,着力解决企业运行困难问题。建立市级重点协调服务工作专班,加强调度,强化服务,切实为企业解决当前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继续贯彻落实各项惠企政策,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释放税费优惠政策红利。深化运用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切实增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实效。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依法依规管好农村宅基地;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市属国有集团公司3级法人组织架构,构建市属国有企业“2+N”管理框架体系;抓实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和“五大中心”建设,深入推进“三医联动”改革,推进市域综合医改。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实体大厅建设步伐,推动部门审批事项全面入驻办理,充分整合水、电、气、公积金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机构入驻,提升窗口办理效能。完善电子交易平台,提升电子化交易水平。加强协调联动,加快数据共享,全力推进“一事一次办”、“一网通办”。健全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营造亲商爱商护商良好氛围。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强科技与人才联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推动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围绕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链优化创新链,重点突破高纯铟、氧化铟锡(ITO)靶材制备等材料关键技术瓶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聚焦“三张牌”,重点引入冷链物流和食品加工、红河谷高原特色水果综合开发、绿色中药饮片生产加工等项目。依托“国家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抓好工业遗址旅游、半山酒店、生物医药大健康等精准招商工作。推动有色金属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大力引进锡基材料等一批集群配套的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大力培育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电子设备制造产业,重点引进一批智能穿戴、智能家电等智能终端产品制造。稳定外贸进出口。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机遇,协助企业充分享受和利用关税优惠和各项原产地便利化措施。建立和加强与“三区”的紧密合作机制,深化产业布局、招商引资、跨境贸易等领域合作,推动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保税物流、电子信息产品加工、进出口贸易、国际采购等方面加快发展。 

  (八)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绿色发展。全力抓好水、土、气环境整治。抓好滇南中心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坚决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推进露天矿山和砂石料场综合整治,确保城区空气优良率不低于97.5%。按照“退、减、调、治、管”思路,抓好重点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推进大屯海水库清淤扩建工程、西水东调水资源配置工程、5号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饮用水水源地及河道保护治理工程等项目建设。巩固全省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试点建设成果,积极推进个旧市有色金属矿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EOD)项目。着力推动森林个旧建设,实施城市面山通道绿化美化、石漠化治理等重点工程,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47%以上。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降碳。严格执行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序做好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有效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推动猴子山风电场和云南锡业公司阿西寨、木登硐尾矿库等10个分布式光伏电站等项目建设,力争2022年一季度实现开工建设。加大风电、光伏发电项目规划储备力度,争取一碗水光伏电站等8个新能源项目列入“红河碳中和风光储一体化基地”。 

  (九)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改善民生保障。做好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加大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拓展居民收入增长的渠道,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效应,大力推进失业金网上申领、稳岗返还网上经办。加大参保扩面,全面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实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推动“一乡一公办”“一村一幼”、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县域内中小学结对帮扶3个“全覆盖”。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体育公园、户外营地、健康步道等项目。深入推进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建设,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完善社会救助体制机制,推进兜底保障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健全基层儿童关爱保护体系,落实落细残疾人“两项补贴”,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化送文化下乡和文化进万家活动。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管用管理,加快实施锡文化传承展演中心场馆建设。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严格执行各项债务管理制度,规范隐性债务化解工作。加大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力度,常态化开展非法集资专项整治行动。保障粮食安全稳定供应。贯彻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