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14348/2023-01009
信息分类
规划计划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
发布机构
市发改局
文号
发布日期
2023-05-11
信息名称
个旧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是极不寻常、极具考验、意义非凡的一年。面对世界变局复杂严峻、新冠肺炎疫情反复跌宕、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工作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市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审查批准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效。全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4%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7亿元、下降12.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上涨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29亿元、下降1%;外贸进出口总额10.2亿元、增长206%;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072人;粮食产量稳定在7.47万吨;单位GDP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完成州级下达目标任务。个旧市2021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位列第三,入选中国西部百强县市,上榜全国县域投资潜力、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前400强。主要做了以下十一个方面的工作: 

  (一)因时因势,精准统筹疫情防控。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切实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强化重点行业常态化监测,做好重要民生商品和防疫物资保供稳价。快速响应“10.7”“11.24”疫情处置工作,采取“早发现、快处置、防外溢”疫情处置措施,顺利实现疫情“动态清零”,为疫情防控大局作出了个旧贡献。强化重点行业常态化监测,做好重要民生商品和防疫物资保供稳价,有效在疫情防控中坚持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二)群策群力,全面稳住经济基本盘。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稳增长系列政策及接续政策,制定出台《个旧市2022年稳增长促发展15条措施》等“稳增长”系列文件8个,安排企业扶持资金、项目经费4500万元。成立经济稳增长工作专班,下设工业、商贸业等13个工作组,明确36项经济指标责任单位。扎实开展经济运行调度,做好周调度、月分析、季汇报工作,加强对支撑GDP增长基础性指标的跟踪监测。用足用好国家33项、省级48项、州级50项一揽子政策,出台《个旧市贯彻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从财政、金融、扩大有效投资、保产业链供应链等9个方面51条措施,全力稳住全市经济基本盘。开展干部“下沉一线、助企纾困,为民办事”实践活动,制定《个旧市2022年市级领导挂钩联系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实施方案》,市级领导挂钩帮扶56户重点企业,20个重点项目、5个重点前期项目。积极跟踪服务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运行态势,实施“一企一策”,全力确保68户有色金属企业和产值贡献较大的20户企业稳定生产。 

  (三)强基固本,持续夯实发展基础。交通基础设施有序推进。推进互联互通的骨干交通网络建设,高速公路“能通全通”“互联互通”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公路建设稳步推进。综合枢纽站配套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州内首家跨县市个旧至红河高铁站公交线路正式运营,实现公铁联运无缝对接;建个元高速公路、龙岔互通至尼格连接公路实现全面通车;实施完成乡镇通三级路个温线40.1公里、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道路80公里、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80公里;积极推进绿美交通建设,鸡个公路、火车站进站路绿美展新颜。重点水利工程扎实推进。石洞坝水库工程竣工验收,邦干水库工程、火把冲水库工程主体完工,大屯海水库清淤扩建工程持续推进,大屯新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完成一期工程建设。绿色清洁能源加快布局。猴子山风电场、特色工业园区管道天然气综合利用等项目加快建设,红河“风光储”一体化基地项目涉及个旧市8个新能源项目、红河州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累计建成公共充电桩285个421枪。信息物流稳步推进。全市建设5G基站646个,实现重点区域、重点景区5G网络全覆盖。现代流通体系不断完备,目前我市拥有国家A级物流企业4户,快递物流经营户29户,有快递网点60个。大屯粮食物流园、快递“统仓共配”中心、红河州有色金属交易仓储物流中心、电商贸易物流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 

  (四)精准发力,促进产业发展质效提升。推动建设产业强市,全面推行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出台《个旧市推行链长制落实“六个大抓”实施方案》,建立“1+3+4+N”的“链长制”工作推进落实体系、“五个一”工作体系。围绕4条重点产业链,推进重点建设项目108个,计划总投资500.07亿元,其中:计划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重点产业项目共计新开工3个,计划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重点产业项目共计新引进10个、新开工7个、新投产4个。扎实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预计全年农林牧渔产值增长5.8%,新建1.7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面积达1.55万亩,成功申报8个绿色食品、9个有机农产品,建成县级以上“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9个。建成冷库95座,库容10.68万立方米。“森林牧场”乳品和“云梯谷”粮食2家企业产品入选云南省“绿色云品”品牌目录,乍甸乳业入选“20佳创新企业”。培育农业企业共853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4户,其中重点企业3家营收达1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2.2:1。以加快项目建设推动工业量质齐升,威覆矿业、永平工贸、正元矿业、中节能(红河)等项目投产实现纳规,全市规上工业达88户。鑫联环保、云南惠铜、红河砷业、云锡化工等一批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开工4批23个重点产业项目,全年产业投资预计实现213.27亿元,增长19.8%。2022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9%。云南源正年产60kt万吨再生铅、云锡锡化工7500吨/年丁基锡中间体新材料等5个项目竣工试生产。创源硫酸产能升级技改、圣比和锂电池正极关键材料生产基地、惠铜4万吨电子铜箔生产线及配套公辅设施等项目开工建设,华鼎100万t/a冶炼废渣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环评成功过审,云锡公司5G无人铜电解智能技术研究项目竣工投运,云南戊电ITO/AZO靶材项目产品下线送检。蒙自经开区个旧八抱树化工片区获第二批全省化工园区确认公示。第三产业潜力不断释放。推动“天然氧吧+大健康”文旅项目,积极打造“梨源哨冲”、毕业红“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阳山生态公园等网红打卡地。阴山景区成功创建为3A级景区,龟谷隐舍客栈被评为国家丙级民宿,成功举办“世界锡都 永铸辉煌”国庆文化周、个旧ITRA越野跑系列重大活动,全年接待游客383.2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4亿元。“数字个旧”建设取得新成效,依托个旧市大数据平台,共汇聚500余万条数据,涵盖27个政府部门,有效打通数据共享通道。34个政府部门业务系统已迁移上云。 

  (五)真抓实干,推进项目投资谋深走实。牢固树立“项目为王、实干为先”的鲜明导向,制定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工作计划,召开固定资产投资分析研判及投资调度会12次,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17.7亿元,增长1%。市级安排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奖补资金和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共1500万元,下达乡村振兴与财源建设前期经费602万元。获得省级骏马奖前期经费975万元,州级前期费560万元。盯政策窗口期谋划储备项目,围绕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储备项目139个,总投资535.97亿元,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谋划储备项目221个,总投资791.89亿元。获得中央、省、州预算内及专项债券等资金2.84亿元。全年推进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48个、总投资698.43亿元,集中开工4批23个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6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5.88亿元。强化市级领导对25个重点挂钩项目的指导和服务,主城区停车场、电商贸易物流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区标准厂房及配套基础设施等项目正加快推进。 

  (六)多措并举,推动内需潜力充分释放。有效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的贡献,积极推进金湖商圈,沙甸民族团结示范区旅游基础设施、龙园乡村振兴产业示范项目建设。组织沃尔玛个旧店、丽水金湾购物中心等4家大型商场超市开展2022年“消费促进月”活动。15户限上商户参加全州“银政互动 乐购红河”促消费活动;24户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参加全省“彩云消费券”发放促销活动;开展“六惠”服务活动等。深入贯彻国家关于房地产“一城一策”的工作要求,出台《个旧市2022年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10条措施》《个旧市鼓励购买商品住房实施细则》,推进“交房即交证”商品房销售113套。推进个旧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建成1个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个县级“统仓共配”物流中心,初步构建县乡村三级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及物流配送体系。开展培育农村电商创业带头人达1200余人(次),培训转化率达3%以上。2022年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13.7亿元,同比增长19.04%。 

  (七)蹄疾稳步,构建多元融合开放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2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6.58亿元,同比增长48.53%。7家企业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企业认定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润鑫铝业5G通讯用结构功能铝合金材料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外贸转型升级进入新发展阶段,成功申报云南省外贸转型基地(有色金属材料)。积极引导企业融入国内国际新发展格局,超拓矿冶、兴顺矿冶、旭众矿冶3家企业分别在越南、老挝、柬埔寨投资建厂,云南振兴 、兴顺矿业、个旧有色金属、云南沙铅4家企业已列入红河州外贸外资企业“白名单”。加强RCEP政策宣传解读,组织企业参加2022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国专题培训7场62人次。积极推动“五区联动、市区融合”,个旧特色工业园区整合提升至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选矿示范工业园区建设全面完成,20家企业入园并建成投产。锡业分公司、云铝润鑫、大红屯等28户企业入驻蒙自经开区,振兴实业、旭众矿冶、远大商贸3家企业在自贸区成功注册企业。推进蒙自经开区八抱树化工园区申报,与西安思科赛、云锡公司等达成化工项目落地意向。坚持“一把手”招商,赴省外招商10次,省内在西双版纳、昆明招商6次,省内会见客商100批次,完成“招商服务进万企”走访活动70余次,与广州中安、宝武环科等企业达成投资协议,冶炼废渣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顺利实施;加快有色金属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与昆明鼎邦科技合作有序推进;与深圳超频三、西安思科赛等企业达成合作投资意向,大力发展新材料及化工产业。2022年实施招商项目42个,协议总投资338.73亿元,引进省外到位资金165.82亿元。 

  (八)统筹协调,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2022年预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5%,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大屯街道龙井社区,鸡街镇棚旧村委会大红地村等12个村(组)分别被评为云南省2022年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精品村、美丽村庄。深入推进滇南中心城市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全市建成区绿地率44.3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73%,公园绿地面积为136.76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6.89平方米/人。新增金湖东路、新冠路口袋公园2个,打造“绿染锡都·花漫金湖”的浪漫金湖商圈景观。着力“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选厂街区成功获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阳山片区、锡城片区城市更新持续推进。提升大屯新区作为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引领作用,大力推动大屯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平小学大屯校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屯新区中医医院、老年人康复护理院等民生工程基本建成。大屯新区保障性住房4个项目,完成强电入地改造、地下管廊、供水管网及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动鸡沙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共谋划储备40项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201.3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5.8亿元,个旧火车客运站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鸡街火车站抢救性保护修缮工程完工,国道323鸡沙北环线建设项目等开展前期项目17个正在开展。 

  (九)提质增量,营商环境实现持续优化。实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府服务,设立“一件事一次办”“跨省通办”“企业开办”等综窗,完成“一件事一次办”事项10个、办件量 12056 件;“跨省通办”事项43个、办件量17915件;“一部手机办事通”推广运用办件99.98万件。加快新建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智能化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达97%以上,好评率达99.99%。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行动,全市实有市场主体31146户,同比净增10177户,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74户,每千人拥有企业数15户,净增2家。乍甸乳业、红河砷业、云锡化工等3户企业成为新晋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市共拥有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成长”企业17家,位列全州第一。有效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全年共办理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3.39亿元,其中:339户纳税人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款达1.92亿元;新增减税降费7891万元;累计办理缓税缓费6757万元。深入企业,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积极推送17家企业共获得驻个金融机构信贷支持1.99亿元。成立个旧市“金种子”企业“一对一”服务工作专班,鼓励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鑫联环保公司的信贷支持、做好企业上市金融综合服务,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与鑫联环保公司建立授信关系,授信金额2.68亿元,贷款余额0.7亿元。全年共办理企业抗疫情贷款3.39亿元,新增支持企业、个人复工复产贷款28.81亿元,通过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方式为企业增加流动资金10.34亿元。 

  (十)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绿美城市生态。深入推进滇南中心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工作,2022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全市7个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57.14%,同比上升14.28个百分点;4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100%,获评国家级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市,倘甸双河水质同比变好,大屯海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央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个旧市问题完成整改7项,其余问题整改落实已达时序进度。有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综合治理工程,实施火谷都片区污染调查及关停选矿企业遗留场地风险管控工程、老虎山片区遗留磷石膏应急风险管控及地下水污染调查等工程项目。个旧市有色金属矿区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成功纳入国家第二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阳山生态公园成为省州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典范。启动实施个旧市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重点推进绿美景区、绿美社区、绿美校园等“八美”建设,已打造省级绿美乡镇1个、绿美村庄1个。推进国土绿化,完成个旧市长江上中游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1000亩。有效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累计完成义务植树85万株。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拟创建10个省级森林乡村。统筹实施大屯海、乍甸河、沙甸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8.15平方千米。 

  (十一)精准聚焦,兜牢兜住民生保障底线。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细化落实普惠金融、社保缓缴、稳岗返还等援企稳岗措施。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072人,大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373万元,扶持316人(户)创业,带动778人就业。全年开展脱贫人口劳动力培训6429人次,实施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1100人次,举办招聘会28场次,提供就业岗位2.54万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解决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实施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2022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为12885元,实现3885户14500人收入超过1万元,占脱贫总户数的99.2%。打造产业帮扶创新模式,与乍甸乳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建扶贫车间,2022年带动218户581人实现人均增收3768元。健康个旧建设稳步推进,滇南中心城市个旧片区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屯新区幼儿园建设项目正在办理招投标,个旧市教育体育局幼儿园大屯园区建设项目、康养服务中心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大屯新区中医院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今年投入使用。全市现有1个市级中心敬老院、7个乡镇敬老院、2个医养结合养老机构、8个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5个,老年活动中心(室)93个,养老床位数2755张。推进紧密型医共体信息化平台暨智慧医疗建设取得新成效,推动与国家医保信息平台数据互联互通,实现医疗一体化通办。 

  2022年以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战略定力,迎难而上、砥砺前行,沉着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重大风险挑战,取得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优异成绩,经济基本盘更加扎实稳固,产业链韧性和优势得到提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问题和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不够完善、生态环保任务繁重、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力不够等问题仍然突出。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建议 

  (一)总体要求。202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云南工作重要指示要求,按照中央、省委、州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稳中求进,注重科学统筹,强化使命担当,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建设“三个示范”,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个旧新篇章。 

  (二)主要目标。建议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坚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兼顾需要与可能,目标增速符合“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结合我市“十四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的规划目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符合我市在全州发展中的地位和经济发展规律,并有利于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符合“十四五”期间发展定位努力把个旧建设成云南新型工业化强市,打造有色金属及新材料600亿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的目标,有利于稳住工业对经济大盘的坚实支撑,促进规模、速度、结构、质量、效益和安全相统一,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添薪蓄力”。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以上。扩大投资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促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见效,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项目储备保持合理增长的两大支撑,持续推进“两新一重”建设,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领域短板,继续扛起“稳投资、促增长”大旗,提高工业投资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 

  在充分考虑指标的支撑性、匹配性、可行性的基础上,其他主要指标建议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不低于6000人;粮食产量稳定在7.61万吨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5%;实际使用外资额增速20%左右;研发支出与GDP之比达1%以上;营商便利度持续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8%以上;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持续改善;单位GDP能耗降低完成州级下达任务;耕地保有量完成州级下达任务;生产安全事故起数稳步下降。 

  三、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政策措施靠前,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大盘。把握发展形势、抢抓战略机遇,锚定目标任务不放松,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书写属于个旧经济发展的优异成绩单。聚焦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目标,稳中求进、难中求进。更好地发挥经济稳增长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日常运行监测,强化经济运行调度机制,努力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持续落实好国家和省、州市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接续政策措施,积极出台我市2023年稳增长措施等配套系列文件,加大对农业、工业、本地建筑业、批零住餐和营利性服务业等领域奖补。贯彻落实好《个旧市工业贸易及重点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培育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大力培育一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等,做好2023年全市纳规升限企业工作。 

  (二)抓实体强产业,塑造现代产业体系新优势。坚持以工业化理念抓农业,探索农业“飞地经济”模式。把经济工作中心放在实体经济上,把实体经济重心放在产业上,补短板、扬优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持续抓好“一县一业”创建,全面启动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提升大红屯、云河药业等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热带水果、梯田红米、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建设高标准农田0.5万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22.7万亩以上、产量7.5万吨以上,完成绿色有机食品认证11个以上。打好“绿色食品牌”,聚焦农业产业特色产品精深加工,确保鸡街棚旧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尼格设施养鱼等重点项目年内建成投产、全面达产,加快推进天空牧场乳肉兼用型奶牛产业园示范项目开工建设,力争大屯粮食物流园区建成投用,新增仓容8.2万吨,新增大米加工能力600吨/天。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2.3:1,力争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产值增速达15%以上。二是聚焦重点产业链兴工业。高质量构建“5+4”现代产业体系,围绕打造有色金属及新材料600亿级产业目标,巩固优化以锡为龙头、以铝铜铅锌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体系,抓实低品位铅银废料综合利用、综合回收氧化锌及电解铅生产扩建项目前期工作。培育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重点推进昆明鼎邦、云南华鼎、宝武环科等资源综合回收利用项目。扎实推进冲坡哨新材料产业区和绿色低碳循环产业A区(泗水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凹塘片区冶炼等企业搬迁入园,全力推进个旧八抱树化工园区开工建设。2023年力争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新纳规工业企业5户达90户以上,培育5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三是全面激活服务业。实施服务业提升行动,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抓住后疫情时期,餐饮、旅游、娱乐等高接触类消费场景将逐步得到释放的机遇,顺势而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持续增强创新消费场景,充分释放房地产、养老服务、医疗康养、旅游文化、教育服务等服务行,充分挖掘金湖商圈活力,进一步激活服务业复苏。加快现代金融、科技创新、工业设计、信息技术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布局,推进批发零售服务业专业化发展。 

  (三)加快项目建设,推动投资释放更大效能。加强重点项目投资力度,形成更多实物量和投资增量,以高质量投资和高质量项目推动经济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是加大项目策划储备广度。继续组织力量策划事关个旧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功能性、前瞻性的重大项目,重点围绕4条产业链、新型城镇化建设、绿美个旧建设、社会事业、新基建等领域谋划一批利当前、管长远的重大项目,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重大项目库。二是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对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省预算内投资等项目进行超前谋划,做好重点领域项目的谋划和储备,建立数量充足、科学合理的项目库,为2023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市级财政安排预算内经费,重点支持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围绕2023年中央、省、州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做实项目储备,根据投资导向适时更新项目库,全力做好2023年55个中央、省预算内资金项目,49个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30个政策性银行贷款项目的资金争取工作。三是加快项目转化。全力抓好每季度集中开工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加快项目落地,确保重点项目转化率达到30%以上。加快“十四五”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明确项目转化,每季度开展一次调度,有效提高规划项目转化率。力争有色金属矿区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八抱树化工片区标准厂房及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大联动、大屯新区“五馆一中心”、市域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及再生资源利用、滇南中心城市大屯客运站等项目年内实现开工建设。四是压实项目投资责任。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的要求,压实领导挂包及责任单位责任,细化任务,按节点推进项目建设。抓实重点项目入库,力争2023年新增项目入库450亿元以上,确保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0亿元以上,以稳定投资支撑高质量发展。 

  (四)激发市场活力,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一是促进市场主体倍增。全面落实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市场环境提升行动,落实市场主体倍增行动,抓好纾困、输血、培引、双创、改革、服务6项重点工作,全年力争净增市场主体0.7万户、达到3.82万户,企业0.25万户、达到0.87万户,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数量达到91户,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达到21家。二是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自助办”,提高办事便利度。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开展七个纾难解困“三进个体工商户”活动,落实省级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五)坚持扩大内需,全面提振消费复苏信心。一是着力引导扩大内需。认真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云南省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方案》。持续提升传统消费,抓住2023年全国房地产业好的预期,推动房地产从“刚需为主”向“刚需与改善并重”转变,从“本地居民为主”向“本外地居民并重”转变,围绕文旅康养全面挖掘和释放房地产消费潜力,实施好新一轮房产促销,鼓励农村群众进城买房,帮助优质房企脱困,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二是释放消费活力。谋划开展的金湖商圈建设项目、县域商贸体系建设项目,动员组织市属商贸流通经营者,积极开展“银政互动 乐购红河”“彩云消费券”等一系列促消费活动,充分利用节假日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加大对充电桩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充分用好国家政策,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对购买新车、新能源车进行补贴。针对我市竣工及在建重点项目的投产投运及时跟踪企业销售额数据,加大大个体入库力度。重点关注贸易领域,着力提升服务水平,服务好重点企业,充分释放重点批发业企业对全市批发业的整体拉动作用。 

  (六)夯实发展基础,推进基础设施“强筋健骨”。一是完善交通基础。紧围“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重塑个旧交通新格局,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前期工作,重点做好滇南中心城市大屯客运站、华开个高速公路、G323个旧市鸡街过境公路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大屯、鸡沙等片区与滇南中心城市群之间的路网建设,谋划好个屯一级公路提升改造和乍倘线项目。巩固和扩大“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果,积极推进乡镇通三级路项目,全面完成贾沙乡通三级路个温线,启动个老官线和鸡黄线三级路项目,全力推进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及安全防护工程项目,持续深化绿美交通建设,着力创建鸡黄线、鸡那复线绿美公路和小蔓堤渡口等一批绿美交通项目。全面提升农村公路管养水平,着力实现“畅、安、舒、美”公路养护良好形象。”二是夯实绿色能源根基。加快推动“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建设,力争红河州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开工建设,积极争取华电公司滇南片区运维基地、保和风电场、莲花山风电场加密扩容等项目落地。加快推进个旧电商贸易物流产业园、个旧市有色金属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力争大屯粮食物流园区建设完工,新增仓容8.75万吨,建成全省最大粮油加工基地。三是优化水利基础。推进“十四五”水利项目建设,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上,狠抓以云南省个旧市大屯海水库清淤扩建工程、个旧市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饮用水水源地及河道保护治理工程为代表的20个在建项目的进度。持续做好2023年农村饮水保障监测工作,保障我市农村饮水安全。积极推进个旧市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项目建设工作。四是布局数字基础。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全面提升城市智慧化治理水平,扎实推进数字城市、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加强5G推广应用,新建5G基站300座以上,提升4G基站400座。加强数字社会建设,积极支持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率先开展试点开发应用,实现城市IOC系统迭代升级。通过住宅小区智慧化改造、智慧云柜投放,围绕社区打造城市生活服务平台。积极支持云锡锡化工智能工程、云锡5G无人铜电解智能技术等工业互联网“三化改造”示范项目建设,持续壮大工业发展新动能。 

  (七)统筹区域发展,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双城联动、协调发展”格局。持续推动滇南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主动融入滇中城市群,紧扣“世界锡都、宜居个旧”发展定位,推进《个旧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编制,着力做精主城区,打造大屯新区为新型城镇化活力核心,深入推进鸡沙一体化示范发展,推动主城、新城、鸡沙片区实现功能互补和差异化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智慧化治理水平,持续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公共服务智慧化建设,围绕社区打造城市生活服务平台。二是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争创红河州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先行区,深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打造“健康县城”“美丽县城”“文明县城”“智慧县城”“幸福县城”。三是全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个旧市莲花山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园,天空牧场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个旧市“1+9”乡村振兴与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引领带动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八)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迸发新活力。进一步深化各领域改革,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抓住融合发展机遇,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一是主动融入开放战略。抓住RCEP实施契机,精准服务云锡物流等企业扩大进出口,稳住有色金属原料进口供应链,力促2023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二是注重招大引强。紧盯产业链缺失环节、龙头企业、高新领域,继续加强各类招商活动,搭建央企、民企、外企招商对接平台,推动招商项目尽快对接落地。三是强化金融助企纾困。加大企业信贷支持,落实延期还本付息政策,通过续贷、展期等金融手段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四是充分用好融合发展平台。深度融入滇南中心城市发展,主动融入“五区”开展并联招商及产业发展联动,积极参与云南与泛珠三角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省市的交流合作,加强资本引进、渠道建设、市场对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能。五是着力扩大对外贸易。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优化外贸商品结构,做大一般贸易,做强加工贸易,扩大有色金属加工贸易规模。六是加大外资项目招引力度。筛选一批目标外资企业,制定个性化招商方案,精心策划、包装推出一批高质量、高效益、高产出的外资招商项目。 

  (九)坚持生态优先,提升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个旧高质量发展底色。一是抓实抓细污染防治攻坚战。更高水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聚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治理,努力推动污染防治从攻坚突破向拓展提升转变。二是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经济体系,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面推进能源、产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减污降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强生态文明和绿色低碳理念宣传,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向绿色低碳转型。三是聚焦河湖保护治理推进绿美河湖建设。推进个旧河湖脱劣工作和大屯海水库岸线保护利用,统筹实施大屯海、乍甸河、沙甸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四是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加快绿美城市建设,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森林城市系列创建。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力争全年建成绿美城镇,省级绿美乡镇1个、省级绿美村庄2个、州级绿美村庄5个、市级绿美村庄46个、建设绿美社区3个、绿美河湖3个,加快形成一批有亮点、能推广的典型示范。 

  (十)增进民生福祉,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一是加强兜底性民生建设。继续实施社保降费减负政策,做好援企稳岗促就业工作,强化就业服务,拓展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推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任务落实。全面贯彻实施“技能云南”行动。强化服务稳就业、创业创新带就业、深化协作转就业、兜底安置保就业等措施,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保持全市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二是聚力乡村振兴保民生。聚焦脱贫人口增收三年行动任务目标,充分发挥行业部门帮扶政策、社会帮扶力量、财政衔接资金等作用,凝聚工作合力,确保“七增收一提升”措施落地见效,做好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推动脱贫人口稳定增收。三是推动健康个旧强民生。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健康个旧建设。做好个旧市人民医院老年病院建设、个旧市儿童医院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抓好中医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和急诊急救能力建设,扎实推进医共体建设,充分发挥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信息化平台作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四是着力实施文化惠民生,加快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和提升改造,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文化惠民等工程,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户,新增省级科技中小企业120户以上,大力支持产学研孵化,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5项以上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十一)统筹发展安全,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应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防范重点企业违约,做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供工作。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稳妥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扎实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严格落实党政领导班子粮食安全责任制,强化耕地保护,加大扶粮惠农政策力度,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底线。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个旧,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坚持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确保工作尺度不松、力度不减、落实落地,抓好防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切实保民生、保稳定、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