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14348/2023-00944
信息分类
规划计划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发布机构
市人民政府
文号
个政发〔2022〕21号
发布日期
2022-03-10
信息名称
个旧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个旧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市直有关部门: 

  现将《个旧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2年3月10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个旧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 

 

  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促进个旧市全民健身工作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云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和《红河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结合个旧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展示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个旧市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水平显著提升,基本补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短板,科学健身指导体系更加完善,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更加丰富,人民群众健身意识和素养进一步增强,体质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各运动项目参与人群持续提升,健身氛围更加浓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9.5%,城市社区普遍建成“15分钟健身圈”,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5平方米,城乡居民达到《国家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92.5%,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名以上,体育产业发展更具活力。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供给,补齐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短板 

  1.增加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有效供给。按照配置均衡、规模适当、方便实用、安全合理的原则,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条件。合理布局大中小型体育场馆、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社区文体广场等,建设小型、多样化的球类场地、户外运动设施等。进一步盘活存量资源,做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使用、管理和提档升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现有场地设施的管理运营。完善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支持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新建大屯青少年综合训练馆,新建或改建1个以上乡镇(街道)和40个以上行政村(社区)篮球场、健身路径工程等村级体育设施。(市教体局牵头;市发改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配合,各乡镇(街道)负责) 

  2.强化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规划建设方便可达的社区健身场所和设施,统筹考虑学龄前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运动需求。新建居住小区应按使用的室外体育用地面积人均不低于0.3平方米,室内体育活动用房建筑面积人均不得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配建适合各类人群的多功能运动场地,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实现体育设施全覆盖。可建改并举,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健身设施条件。(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市教体局、市残联配合,各乡镇(街道)负责) 

  3.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管理机制。深化全民健身场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社会力量承接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等公共体育场馆运维形式,提高运营效率。引导企事业单位和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试点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促进学校与各体育组织形成资源共享,提升开放效率,落实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市民开放。(市教体局牵头;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卫健局、市工信局配合,各乡镇(街道)负责) 

  (二)完善全民健身体育组织网络 

  4.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深化改革。加强全市体育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力度,推进党的工作有效覆盖。推进单项体育协会、人群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社会组织的组建和活动开展,提升体育社会组织对全民健身的贡献力。将运动项目推广作为单项体育协会的评价指标,鼓励单项体育协会制定运动项目科学参与手册,指导群众科学参与体育运动,规范青少年社会组织及培训活动。(市教体局牵头;市民政局、各乡镇(街道)负责) 

  5.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强化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加强对健身指导、赛事组织、志愿服务、应急救援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制度,持续开展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志愿服务,鼓励运动员、体育教师、专业体育人员参与社区健身指导,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建立健全全市科学健身指导体系,常态化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试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应设立1名体育工作专干,增强基层全民健身服务水平。(市教体局牵头;市人社局、市卫健局、市总工会、团市委配合,各乡镇(街道)负责) 

  6.加强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推动线上和智能体育赛事活动开展,创新线上线下联动的办赛新模式,支持开展智能健身、云赛事、虚拟运动等新兴运动。建立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健身设施查询预订、体育培训报名、健身指导等服务,逐步形成信息发布及时、服务获取便捷、信息反馈高效的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机制。(市教体局牵头;市科技局、各乡镇(街道)负责) 

  7.推进全民健身文化建设。普及健康体质、科学健身、运动项目等相关知识,引导大众坚持运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大公益广告创作和投放力度,弘扬体育精神,讲好群众身边的健身故事。发挥全民健身相关指标在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和美丽县城评选中的积极作用,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市教体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卫健局、市文旅局、市发改局配合,各乡镇(街道)负责) 

  (三)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 

  8.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因地制宜,坚持线上线下结合组织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分层分类引导运动项目发展,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针对不同年龄、学段青少年,举办不同类别和级别的体育赛事,注重过渡与衔接,不断健全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丰富社区养老健身服务,依托老年体协,开发推广适合老年人参与的健身项目和比赛。积极开展妇女健身活动,定期举办适合妇女参加的健身操、广场舞比赛。关注残疾人的体育权利,加强残疾人康复设施建设,推广适合残疾人的健身与康复项目,积极为开展残疾人体育训练创造条件。全市广泛组织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气排球、田径、棋类、山地自行车、越野跑等适合各类人群、地域和行业的健身活动或民族传统运动会。在全民健身日、重大节假日等时间节点,倡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和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培育和打造“锡都杯”篮球赛、戈贾森林公园越野跑、职工气排球比赛等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市教体局牵头;市文旅局、市卫健局、市民宗局、市总工会、市妇联、团市委,各乡镇(街道)负责) 

  9.开展科学健身普及活动。推广普及广播体操、民族健身操(舞)、健身气功等工间操,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促进更广泛的人群参与健身。发挥各级工会、团委、妇联、农民体协、残联等社会团体的组织引领作用,带动职工、青年、妇女、农民、残疾人等群体开展群众喜爱的健身活动。加强各级老年人体育协会建设,积极组织开展老年人体育赛事活动,倡导科学健身,适量运动,推广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项目。(市总工会、市教体局牵头;市民宗局、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配合,各乡镇(街道)负责) 

  (四)努力开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新格局 

  10.夯实民族体育发展基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探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培养模式和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和支持城市社区、乡镇农村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鼓励各学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校园体育活动。(市教体局牵头;市民宗局、各乡镇(街道)负责) 

  11.深化体教融合发展。按照“双减”政策,严格落实在校学生每天参加至少1小时体育活动,能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近视率得到有效控制,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升。积极推进优质体育资源进校园,完善体校、青少年俱乐部与中小学共建联办模式,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面向在校学生开放各类青少年体育集训活动,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健身操、武术、跆拳道等专项运动技能。整合青少年和学生体育赛事,推动青少年竞赛和校园竞赛有机融合,打造丰富多彩、层次分明、科学合理的体教合一、竞群结合的新型青少年竞赛体系。(市教体局牵头;市民宗局、各乡镇(街道)负责) 

  12.深化体卫融合发展。坚持“大健康”理念,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主题,引导人民群众树立“运动是良医、健身是良药”的观念,从单纯依靠被动治疗的“治已病”向主动健身的“防未病”转变。建立教育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椎侧弯等问题的运动干预,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推广健身气功、武术等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提升中医传统保健服务能力。(市教体局牵头;市卫健局,各乡镇(街道)负责) 

  13.大力推进体旅融合发展。充分利用个旧的自然资源、和体育场馆设施资源,拓展体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示范项目。打造戈贾森林公园越野跑、山地自行车挑战赛等一批影响力大、群众参与度高的体育特色旅游赛事活动,推动体育旅游产业实现新发展。(市教体局牵头;市文游局配合,各乡镇(街道)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本实施计划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由市教育体育局会同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实施。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任务、严格项目管理、完善监管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各乡镇(街道)要根据本计划,结合地方特色和实际情况,制定本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全民健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的问题,确保本计划的组织实施。 

  (二)强化政策保障。政府部门要按照《全民健身条例》的要求,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经费、机构、人员等方面给予支持,切实保障公共财政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投入。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经费投入机制,统筹规划全民健身设施用地,落实全民健身配套建设资金,注重生态保护,将全民健身计划与个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衔接,依法保障健身设施用地。引导社会资本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积极推广政府资本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设施,支持群众健身消费。 

  (三)加强指导督查与绩效评估。建立健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效果评估考核机制,市体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对《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中期要对全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情况进行阶段评估,并及时做出调整。2025年对全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成效进行全面评估,评估报告报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