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的矿区革命星火

来源:寸琦 袁潇楠  时间:2021/03/26 14:59  浏览次数:

  三月春风柔柔拂面,和煦爽心。驾车穿梭在个旧市老阴山的山路间,沿路梨花开得赏心悦目,路两旁笔挺的行道树渐次后退,拐过几个弯,一个马蹄形山坳出现在记者眼前,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个旧市马拉格老矿区。

  山坳间树林茂密,楼房掩映其间,老矿区内,云锡集团控股下属公司云南安化五八一化工有限公司正在紧锣密鼓生产。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矗立于树木间的纪念碑,上书“红河州革命遗址——中共个旧锡矿特别支部建立地”。烽火年代,中共云南省临时委员会委员、迤南区委书记李鑫便是在此与戴德明、杨逢春等革命志士同舟共济,在个旧的大小矿洞之间,在受苦受难的“砂丁”之间,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拉开了党在个旧领导工人运动的序幕。

  时间回到1927年,那时个旧采矿业正如火如荼。个旧锡矿是云南产业工人最为集中的地方,在个旧开展工人运动,发动组织锡矿工人反抗资本家的统治,是中共云南地方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同年12月,中共云南省特委扩大会议决定建立中共个旧临时县委。随后,省临委提出要到个旧锡矿秘密发展党和工会的组织,领导工人运动。次年初,国民党政府部队驻守个旧,部队中建有中共党支部,有党员8人,后又介绍2人入党,建立了个旧党支部。

  那时党在个旧领导工人开展的各项斗争,都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李鑫。

  1928年2月,中共云南省临委委员、迤南区委书记李鑫来到了个旧,准备领导工人运动。可那时刚30出头的李鑫书生意气,不仅无法融入穷苦的矿工群体中,更容易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为打入矿山,接近工人,李鑫决心把自己变成工人模样。他在迤南革命根据地蒙自县倘甸村和蒙自城外的小东山村练习赤脚走路、跑步、挑水,在太阳下暴晒,把皮肤晒得脱皮,用河沙、炭灰擦身,使皮肤变得粗糙黝黑。他还蓄起胡须,学习矿工的语言。经过两个多月的磨砺,李鑫与之前判若两人,仿佛一个饱经风霜的老农,即使熟识的人一时也难以认出。

  4月,李鑫来到个旧南部的黄茅山老君矿当砂丁,他每天下矿洞背塃,与大家一样吃掺杂着石子、沙子、稗子的“三子饭”,穿着粗布烂衣,干着超出体力的“牛马活计”。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分析,李鑫在向中共云南省临委提交的《个旧情况分析和工作意见》中指出,个旧私矿规模小,有自己的武装,对工人管理很严,难以开展工作,建议转移到规模更大、更机械化的个旧锡务公司。

  那时锡务公司大体分为3个区域,牯山、云洞和马拉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马拉格。

  1928年11月,李鑫和工运积极分子杨逢春通过党员戴德明的介绍,化名施鸿祥,进入马拉格矿区当索道工人。李鑫等人在矿山中与工人同吃同住,与他们谈心交朋友,为他们写信,关心他们的疾苦,逐步赢得了工人的信任。李鑫利用矿山中流传的生产曲调,填上揭露资本家剥削压迫真相、抨击社会黑暗、诉说工人疾苦等内容的歌词,编写出了《走厂调》《十二杯酒》等20多首歌谣。

  “锡城街心雾蒙蒙,炼锡大炉火光红;大锡出自砂丁手,老板发财我受穷。”一首首歌曲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唱出了矿区砂丁的悲苦现状,唱出了工人心底的诉求和渴望。歌曲迅速在矿区及周边农村传播开来,广为流传。极具教育意义的歌谣在潜移默化中启发了矿工的阶级觉悟,鼓舞了他们的斗争意志。

  筚路蓝缕的革命斗争终于迎来了阶段性的成果。李鑫成了很多矿工口中亲切呼唤的“施大爹”。他还与那些受苦深、已经觉悟起来、有革命要求的矿工喝鸡血酒拜把子,以兄弟相称,成立了“弟兄会”,接着又在“弟兄会”内部把可靠的、坚定斗争的工人组织起来,成立了60多人的“秘密赤色工会”,并发展最先觉悟的工人入党。到1928年底,在矿山支部的基础上建立了个旧矿山特别支部,有党员7人。至此,在马拉格形成了以特别支部为核心,赤色工会为秘密外围,弟兄会为公开组织的工人革命队伍。党在个旧的工作局面就此打开,也为后面领导工人开展罢工运动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百年时光倏然流过,马拉格早已褪去了昔日的光芒,英雄已逝,革命精神仍薪火相传。在废弃的马拉格矿区上,云锡集团下属公司云南安化五八一化工有限公司建起了年产14000吨的胶状乳化炸药生产线,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而就在生产园区的旁边,占地4200平方米的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已经规划落地,即将开工,以此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此外,云锡还组建了14人的“媛媛+”志愿服务队,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让马拉格的革命星火,熊熊燃烧于每个人的胸膛,生生不息,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