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灌“团结花” 共绘“同心圆”

来源:吕婷  时间:2020/12/11 16:53  浏览次数:

  个旧,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1500余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共生活着38个民族,其中,汉、彝、回、苗、壮、傣6个民族为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3.20%。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既是风雨同舟、休戚与共、同心协力开发和守护个旧安定团结的见证者,也是个旧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源远流长的建设者。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十三五”期间,个旧市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和谐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少数民族办实事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沙甸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效显著,和平社区“四梁八柱”、市法院“三注重三坚持”典型经验受到国家民委和省民宗委的充分肯定,为红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成功创建贡献了“个旧力量”,“民族团结和睦、社会稳定和谐、生态环境优美”已成为个旧市的一张名片。

  如今的锡都大地上,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环境更优,共同团结进步意识更强,平等互助的和谐民族关系更加巩固,呈现出一幅民族团结进步的美丽画卷……

  项目带动示范创建落地生根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对民族工作也作出新论述、新要求、新部署。红河州更将民族团结摆在工作首位,并提出持续深入推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事业。

  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示范创建工作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行动。个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于2017年制定出台了《个旧市贯彻落实红河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把全面贯彻红河州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州工作各项任务要求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贯穿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与“融入滇中、联动南北、开放发展”战略和市委“12536”工作思路同步协调推进。夯实政治基础,在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上作出示范;夯实思想基础,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上作出示范;夯实文化基础,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作出示范;夯实物质基础,在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上作出示范;夯实社会基础,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上作出示范;夯实法治基础,在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上作出示范。

  该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级四套领导班子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市级51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在人、财、物上给予充分保障。全市上下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民宗部门综合协调、其他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格局,打造了一批可听可看可复制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让人民群众在示范创建工作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十三五”期间,个旧市落实民族政策,通过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实施了一批“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扶持了一批对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有重大拉动作用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扎实做好创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双融合、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繁荣发展,民族村文化设施明显改善,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社会影响逐年扩大;少数民族学生升学比例逐年提高,升学人数逐年增多。以市民族工作领导小组为平台,积极协调组织各成员单位帮助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各类培训、帮扶、就业等方面对少数民族群众优先安排,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各类难题和合理要求优先受理、优先办理,真正做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成功创建贡献了“个旧力量”。

  示范创建增强民族自豪感

  “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教育孩子、孝敬老人等夫妻共同关心的家庭生活问题上,我们俩始终平等、民主、和谐地商量,共同分担困难,共同分享欢乐。”对被评为“红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的彝族夫妇罗艳吉和卢庆光来说,今年正好是两人结婚20周年。作为贾沙中心幼儿园的一名教师,罗艳吉将27年的青春化作对山区孩子的爱,生活中与丈夫一起孝敬老人、互敬互爱,将良好的家风传承给下一代。

  优美的舞蹈动作伴随着颇具民族特色的音乐,这是卡房中心校学生的彝族课间操,根据卡房当地的彝族三步弦改编而来,成了该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卡房中心校是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占多数的乡镇小学,多年来,该校以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育人环境。“我们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活动,比如故事会、学跳民族舞、学唱哈尼歌等。美术课上,老师还教我们把喜爱的民族人物剪成了剪纸。”卡房中心校哈尼族学生李文华说,学校组织的这些活动既让他们增长了民族知识,还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在有着“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光荣称号的和平社区,大厅里展示着特色民族服饰、器具和乐器,社区大院内还设有一个民族工艺角,每到晌午,一群身着民族服装的彝族、哈尼族妇女便会三五成群相约前来,围坐在一起,认真地缝制着手中的绣片,互道家常,谈笑风生。因地制宜激发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成为和平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一个亮点。

  在个旧市中医医院,三语标识窗口、民族团结示范病房等设施不断完善,医院充分尊重和方便少数民族患者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医护人员尽心尽力为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提供义诊服务,不断加深各民族之间的感情。

  “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个旧市人民法院牢牢把握这一主题,立足审判职能,以审判执行为载体,以司法为民为理念,以少数民族法官为主力军,以文化建设为抓手,以精准扶贫为支撑,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工作,为助推个旧市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

  无论是家庭、学校、医院还是机关、乡镇、社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深入人心,走进个旧市的每一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悬挂的标语、设置的宣传牌、张贴发放的宣传画册、图文并茂的展板,将民族团结进步融入到每一个角落;深入挖掘的典型事迹,真正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认真收集的文件、记录、表册、名单、图片、声像等,具体反映着创建工作的开展情况。

  突出特色,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十三五”期间,个旧市落实“共创共建机制”,按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进机关、进企业、进园区、进社区、进乡(镇)村、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军(警)营、进医院、进家庭、进景区”等“十一进”活动要求,制定并下发“十一进”实施方案和工作指标体系。截至目前,全市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1家;被州委、州政府授予全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家;全市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3家,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70家,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86家,创建州级示范家庭200户、市级500户,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

  产业动能让民族村寨

  实现美丽蝶变

  位于红河岸边的“红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蔓耗镇黄木树村委会九股水村是一个苗族聚居的村寨。走进村里,干净整齐的新房一栋挨着一栋,各种民族特色的墙画随处可见,踩高跷、吹芦笙、舂年糕,每一幅墙画都反映着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或热闹的节庆场面,民族团结进步的氛围格外浓厚。

  “我从小就学做甑子,如今会这门手艺的人已经不多了,通过发展种植养殖业,再加上卖甑子的收入,自家脱贫根本就不是难事。”做甑子是九股水村民陶光有的拿手活,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他在政府的帮扶下实现了脱贫,房子也从原来的土坯房变成了现在美观牢固的砖瓦房。

  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共同推进,精准帮扶见实效,民族团结花盛开。“从来没想到能住上这样好的房子,能有这样舒适干净的环境,真心感谢党和政府。”在红河岸边的另一个彝族移民新村——保和乡麻玉田村,宽敞干净的进村道路,鳞次栉比的崭新小楼,生态自然的村容村貌,勾勒出村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画卷,“民族团结一家亲”成为村民共同的心声。

  “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个旧市以乡村振兴战略统揽全局,着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解决贫困民族聚居区区域性整体贫困。如今,从山区到坝区,走过个旧市的村村寨寨,各族群众的生活都发生着巨大变化。在大屯街道楼坊寨社区,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林辉正和苗族群众熟络地交流着,自从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党的好政策就像春雨一般滋润着这里,家家谋产业,户户抢发展,曾经贫穷的小苗寨建起了数不清的小楼房。在“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贾沙乡阿邦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内傣族特色浓郁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交相呼应,旅游市场的不断开拓助推着阿邦村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曾经陈旧落后的小村庄蝶变为生态宜居的少数民族村,正以它独具特色的生态风光和人文风情喜迎八方游客。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个旧市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动能不断增强,正向高质量发展加速迈进。

  文化交融发展共享

  位于个旧市沙甸街道的民族团结主题公园内亭台楼阁、绿树葱郁、池水静谧,公园西入口处占地10亩的民族团结林栽种了颇具代表性的11个树种,寓意红河州11个世居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绘制民族团结“同心圆”。这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融入其中的主题公园,不仅进一步丰富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宣传,也活跃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群众的精神家园。个旧市以民族文化为重点,创新创建载体,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擦亮“世界锡都·宜居个旧”名片,精心打造了民族团结主题公园、戈贾森林公园、乍甸牛奶小镇;举办加级寨梨花节、端午节龙舟赛、手作金属工艺品大展赛、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傣族泼水节等。同时,积极做好少数民族文化抢救和保护发展项目,2016年至2020年,累计实施锡城镇烟盒舞培训项目、蔓耗镇苗族芦笙舞保护传承项目、斑锡工艺大师百名人才扶持项目、锡工艺品补助项目、卡房镇龙头寨村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保护传承项目、沙甸街道中国民族音乐培训(金川小学、鱼峰小学、新沙甸小学、沙甸生活品质馆)、卡房镇卡房村委会板凳龙传承保护项目,共计争取上级项目补助资金104万元,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以文化为桥梁,坚持民生优先,共享发展成果。个旧市以民生保障和改善为目标,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全覆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让全市各族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各族群众也用自身的民族文化讴歌党的好政策,绘就自身的幸福未来。

  “东边唱来西边合,幸福生活万年长……”一首新颖别致的彝族民间音乐,56岁的个旧彝族汉子蒋良顺把对家乡的爱唱进了民族歌曲,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也唱到了央视舞台。

  无独有偶,同样出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个旧市80多岁高龄的大爷李增荣花了几十年时间,把《东方红》等许多经典歌曲用彝族语翻唱,既保留了本身的音乐美感,又突出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令人回味无穷。

  在大屯街道幸福社区巾帼脱贫刺绣车间,少数民族群众一针一线绣出了富有特色的工艺品,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绣出”幸福路;大屯团山的彝族乡亲们把少数民族的劳作动作演绎成特色武术,练出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精气神儿;红河畔的阿邦村,各族同胞共享美食,庆祝一年的丰收……各民族携手共创美好生活的生动景象,让个旧处处盛开民族团结之花。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生动实践已成为“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润泽着个旧历久弥坚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个旧市将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推动“创建模式”转变为“示范模式”,不断续写“世界锡都·宜居个旧”的崭新篇章。